近日,在2012中國消化係疾病學術大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張澍田教授向與會者發表了題為《努力識別消化係早癌:早癌識別能力體現醫師水平》的演講。
內鏡的基本功——即使是在白光內鏡下仍可識別早癌——真正體現醫師水平。
在世界範圍內,消化係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早癌的檢出非常重要。中國食管鱗癌發病率居世界首位;我國對胃癌的檢出率低於日本,檢出率須進一步提高;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直線上升,提高檢出率尤為必要。醫師具有識別早癌的意識,對早癌的檢出至關重要。
對於早癌的識別方法,首先要了解消化道早癌分類標準。以往分類標準各有不同,2000年,內鏡、外科、病理科醫師在巴黎對“胃腸道表淺瘤變內鏡下分型”達成了共識。其中,0-Ⅰ型包括帶蒂型(Ⅰp)或無蒂型(Ⅰs);0-Ⅱ型包括隆起型(Ⅱa)、完全平坦型(Ⅱb)和凹陷型(Ⅱc);Ⅱc+Ⅱa型為凹陷型病變中有隆起區域,Ⅱa+Ⅱc型為隆起性病變中有凹陷區域(預後較差),後者為分類中較難掌握的類型。
在內鏡醫師掌握分類標準後,內鏡的基本功——即使是在白光內鏡下依然可以識別早癌——才真正體現醫師水平。
識別消化係早癌基本功的第一步為確定黏膜顏色有輕微改變(蒼白或發紅)、有不規則的微血管網、表麵有稍微的隆起或凹陷。
第二步基於色素內鏡檢查,以助於病變處的細致描述。色素內鏡檢查時使用的染色劑包括用於食管病變的碘液(1.5%~2%),與正常上皮深褐色染色相比,瘤變處陰性染色;靛胭脂(0.4%~0.5%)最常用於胃和結腸異常區域染色,有助於區分結直腸中非瘤樣病變(增生)或瘤樣病變;亞甲藍(0.1%)用於發現食管和胃的腸上皮化生等;稀醋酸用於顯示被覆柱狀上皮食管表麵結構。
最後為活檢前標本處理,其中組織標本固定時間要求不超過72小時,標本取材中一定要注意編號和標記(口側、肛側、前壁、後壁等),同時還應注意報告的撰寫及與病理科醫生的溝通。
2012CCDD專題鏈接:http://zt.cmt.com.cn/zt/2012CCDD/index.html
●閱讀更多消化肝病科內容請點擊:http://gi.cm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