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摘要
患者男性,57歲,主因間斷上腹部疼痛伴腹脹、嘔吐3個月,加重15天入我院。
3個月前患者出現間斷下腹部疼痛,為陣發性脹痛,進食後加重,排氣排便後緩解,伴腹脹,偶有嘔吐;15天前腹痛加重,伴腹部包塊、腹脹及排氣排便障礙,並有嘔吐,嘔吐物為隔夜宿食,無發熱。
查體:腹部膨隆,臍上輕壓痛,無反跳痛以及肌緊張。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WBC)計數5.3×109/L,紅細胞(RBC)計數4.5×1012/L,血紅蛋白(Hb)130g/L,血小板(PLT)計數376×109/L,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36.0%,嗜酸性粒細胞計數2760×106/L。
立位腹平片提示:腸梗阻(圖1)。胃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結腸鏡檢查:橫結腸環腔狹窄,片狀黏膜充血、糜爛(圖2);結腸鏡病理:結腸黏膜組織中重度慢性炎伴淋巴組織增生,局部間質可見嗜酸性粒細胞浸潤(30個/HPF),抗酸染色(-)。
小腸CT仿真造影:胃及空腸充液擴張,可見迂曲腸袢,內見多發氣液平麵,於右側腹、盆腔上緣水平擴張腸管突然狹窄(約第3組小腸),局部管壁稍厚,未見明確腫塊影,增強掃描可見內膜強化,遠側腸管未見充液及擴張(圖3),提示:空腸局限性管腔狹窄,考慮炎性病變。
經口單氣囊小腸鏡檢查約於第3組小腸見環腔潰瘍,黃白苔附著,周邊黏膜隆起、充血、水腫,鏡身不能通過(圖4)。
活檢病理檢查發現,小腸黏膜中度慢性炎,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80個/HPF),另見滲出、壞死物及肉芽組織。診療過程
綜合考慮初步診斷為嗜酸細胞性腸炎,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鬆200mg靜點1周,但患者症狀改善不明顯。
行外科手術治療,術中發現:距離屈氏韌帶300cm及480cm處可見狹窄部位,行狹窄部位切除(圖5)。術後病理顯示:狹窄段腸壁全層炎,以慢性炎為主伴急性炎,黏膜潰瘍及糜爛,腸壁纖維組織及節細胞增生,腸壁增厚,另見腸管腸壁全層急慢性炎,黏膜大片潰瘍,局部可見裂隙狀潰瘍,嗜酸細胞浸潤不明顯,黏膜下層及肌間血管擴張、淤血,局部可見紅血栓,考慮克羅恩病(CD)。
圖1 左側腹部腸腔及臍周見大量液氣平,呈階梯狀,考慮:腸梗阻
圖2 結腸鏡檢查:橫結腸環腔狹窄,片狀黏膜充血、糜爛
專家點評
克羅恩病起病多緩慢,病程呈慢性隱匿過程,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誤診率較高。克羅恩病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以小腸最多見,約占70%,其中小腸和結腸同時受累者約30%。由於小腸解剖特點及檢查手段的局限,小腸克羅恩病的病變發現與診斷更為困難。
近年來,隨著膠囊內鏡、小腸鏡及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小腸疾病的檢出率不斷提高。但克羅恩病的診斷和治療仍是消化內科醫生麵臨的難題。
本病例小腸CT仿真造影檢查發現,小腸局部腸管狹窄及腸壁增厚,並經小腸鏡檢查得到了病理結果,提示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結合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初步考慮嗜酸性粒細胞腸炎。
嗜酸性粒細胞腸炎按浸潤程度分為黏膜型、肌層型和漿膜型。本例考慮為肌層型,給予激素治療無效,進而行外科手術治療,最後診斷為克羅恩病。
在克羅恩病的自然病程中,腸切除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外科手術不是治愈性方法,術後10~15年50%的患者會複發。
克羅恩病外科手術適應證包括:難治性出血、穿孔、完全性腸梗阻、膿腫、瘺管形成及對常規內科最大劑量治療無效的暴發型病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