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怎麼辦?

作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 李在玲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9-18

小兒腹瀉

  病曆簡介

  患兒女性,10個月,因“嘔吐伴腹瀉4天”於2011年12月3日入院。

  現病史 患兒4天前出現嘔吐,5~6次/天,為非噴射性,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嘔吐後12小時左右出現腹瀉,大便較稀,呈蛋花湯樣,不帶膿血和黏液,無腥臭味,每天大便10餘次,量中等,伴發熱,體溫在38℃左右,有輕微流涕,無咳嗽、喘息,無皮疹,無驚厥。3天前曾於當地醫院就診,查大便常規顯示:白細胞1~2個/高倍鏡,無紅細胞,診斷為“腸道感染”,給予靜脈輸注頭孢三代抗菌素治療,嘔吐和腹瀉無明顯好轉,大便仍為10餘次/天,遂至我院就診。入院當天患兒精神差、手足涼、食欲差,尿量明顯減少,哭時淚減少,為進一步診治住院。患兒為人工喂養,發病前曾在鄰居家玩耍,鄰居家中有一嬰兒患腹瀉,患兒曾與其一起“吃米糊”。

  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 均無特殊。

  體格檢查 體溫 38.3 ℃,呼吸30 次/分,心率140 次/分,血壓80/55 mmHg,體重9 kg,身長72 cm,頭圍45 cm。精神反應差,皮膚彈性差,前囟和眼窩凹陷,口腔黏膜幹燥,雙肺呼吸音對稱,未聞及幹濕公式音。心律齊,心音有力,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軟,肝脾未觸及,腸鳴音8 次/分。四肢末梢較涼,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正常。

  問題 患兒入院後須進行何種檢查並給予哪些處置?

  根據病因,兒童腹瀉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根據病程分為急性、遷延性和慢性;根據病情可分為輕型和重型。本版主要介紹本病的診治。

  如何診斷兒童腹瀉

  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的消化係統疾病,可影響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重型腹瀉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等全身並發症,甚至可危及生命。

  腹瀉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較平時增多,通常>3次/日,且大便性狀亦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血便,可伴發熱、嘔吐、腹痛等症狀;重者出現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遷延性和慢性腹瀉常伴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功能低下、生長發育遲緩等並發症。

  根據發病季節、病史(包括喂養史和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較易做出臨床診斷;同時,要判定有無脫水(程度和性質,見表1和表2)、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並注意尋找病因。完成腸內感染的病原學診斷較困難,可根據大便有無白細胞將腹瀉初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小兒腹瀉怎麼辦?

小兒腹瀉怎麼辦?

  大便中無或偶見少量白細胞 此時腹瀉多由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原體(如病毒、非侵襲性細菌、寄生蟲等)所致腸道內外感染、喂養不當或導致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的各種疾病(如乳糖酶缺乏)等引起,多為水樣瀉,有時伴脫水症狀。此類腹瀉往往無需抗菌素。

  大便檢查見較多白細胞(>5 個/高倍鏡) 表明結腸和回腸末端有侵襲性炎症病變,常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所致(如細菌性痢疾),僅憑臨床表現難以區別,必要時應行大便細菌培養、細菌血清型和毒性檢測、結核菌素試驗等。此類腹瀉需抗菌素治療。腹瀉時間較長、抗菌素治療無效者尚須與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腹瀉或白塞病的腸道表現鑒別。

  腹瀉患兒脫水的治療

  脫水是急性腹瀉致死的主要原因,合理補液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口服補液

  口服補液鹽(ORS)適用於須預防脫水的腹瀉患兒及存在輕、中度脫水而無明顯周圍循環障礙的患兒。輕度脫水者口服液量為50~80 ml/kg,中度脫水者為80~l00 ml/kg,於8~12小時內將累積損失量補足;脫水糾正後,將餘量用等量的水稀釋,按病情需要隨意口服。若發現眼瞼水腫可改為白開水口服。新生兒和有明顯嘔吐、腹脹、休克、心腎功能不全或其他嚴重並發症的患兒不宜口服補液。

  靜脈輸液

  靜脈補液適用於中度以上脫水或吐瀉嚴重的患兒。輸入溶液的成分、容量和滴注時間由脫水程度和性質決定。

  第1天補液 完成第1天靜脈補液須考慮幾方麵因素。

  1. 計算補液總量。補液總量包括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累積損失量應根據脫水程度補充,輕度脫水為30~50 ml/kg,中度脫水為50~100 ml/kg,重度脫水為100~120 ml/kg;補充繼續損失量的原則是“丟多少補多少”,一般為10~40 ml/(kg·d)。補液總量為輕度脫水90~120 ml/kg、中度脫水120~150 ml/kg、重度脫水為150~180 ml/kg。少數營養不良或心、肺、腎功能不全的患兒尚應根據具體病情分別做較詳細的計算。

  2. 補液種類的選擇。再補充的液體中電解質溶液與非電解質溶液的比例由脫水性質決定。若臨床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可先按等滲性脫水處理。

  3. 輸液速度的選擇。這主要取決於脫水程度和繼續損失量。重度脫水有明顯周圍循環障礙者應先快速擴容;累積損失量一般在8~12小時內補完,約每小時8~10 ml/kg。脫水糾正後補充生理需要量和異常損失量時速度應適當減慢,於12~16小時內補完,約每小時5 ml/kg;若吐瀉緩解可酌情減少補液量或改為口服補液。

  4. 糾正酸中毒。因輸入的混合溶液中已含一部分堿性溶液,輸液後隨著循環和腎功能的改善酸中毒可隨即糾正。對於重度酸中毒可根據臨床症狀結合血氣測定結果另加堿性液體(如碳酸氫鈉)糾正。5. 糾正低鉀、低鈣、低鎂。見尿後應及時補鉀(靜滴濃度<0.3%);當出現低鈣症狀時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 ml加葡萄糖稀釋後靜注;低鎂者用25%硫酸鎂按每次0.1 mg/kg肌注,每6小時1次,每日3~4次,症狀緩解後停用。

  5. 糾正低鉀、低鈣、低鎂。見尿後應及時補鉀(靜滴濃度<0.3%);當出現低鈣症狀時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 ml加葡萄糖稀釋後靜注;低鎂者用25%硫酸鎂按每次0.1 mg/kg肌注,每6小時1次,每日3~4次,症狀緩解後停用。

  第2天及以後的補液 經過第1天補液後,患兒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已基本糾正,主要還須補充繼續損失量(以防止發生新的累積損失)和生理需要量,並繼續補鉀和提供熱量。

  此時,一般可改為口服補液,但若患兒的腹瀉仍較頻繁或口服量不足,則仍須靜脈補液。補液量根據吐瀉和進食情況估算,一般生理需要量按每日60~80 ml/kg,用1/5張含鈉液補充;繼續損失量按“丟多少補多少”原則用1/2~1/3張含鈉溶液補充;將這兩部分相加於12~24小時內均勻靜滴。

  所需的輔助檢查 患兒入院後立即完善相關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 6.7×109 /L,中性粒細胞占45%,淋巴細胞占55%;C反應蛋白<8 mg/L;血生化示HCO3-為16.8 mmol/L,K+和Na+等均在正常範圍內;大便常規未見異常;血氣分析示堿剩餘(BE) -8 mmol/L,HCO3-為15.7 mmol/L,pH值為7.37。

  診斷及其依據 患兒為年齡較小的嬰兒,深秋季節發病,起病較急,有腹瀉患兒接觸史;以嘔吐、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體格檢查有精神反應差、皮膚彈性差、前囟眼窩凹陷、口腔黏膜幹燥等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和大便常規均正常,血生化和血氣分析提示輕度代謝性酸中毒。結合上述資料,初步診斷為:嬰兒腹瀉病(輪狀病毒腸炎?),中度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

  治療 首先給予補液處理,因患兒為中度等滲性脫水,故按50~100 ml/kg給予3(葡萄糖液體):2(生理鹽水):1(1.4%碳酸氫鈉)的比例補充900 ml液體,以補充累積損失量,分2~3次在8~12小時內補完;然後根據入院後腹瀉情況繼續補充丟失液體,並按60~80 ml/kg補充生理需要量。

  為明確病因和進一步評估病情,行大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及肝腎功能、心肌酶譜和心電圖等檢查,並複查血氣分析和血生化。待患兒嘔吐好轉後,給予其口服腸道黏膜保護藥物和益生菌製劑治療。

  轉歸 經治療,患兒的脫水得到糾正,但腹瀉情況好轉不明顯,大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查結果陽性。考慮輪狀病毒感染後引起患兒繼發乳糖不耐受,故將患兒的配方奶粉更換為無乳糖奶粉。2天後,患兒腹瀉明顯好轉,出院。

關鍵字:小兒腹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