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標準是規範慢性胃炎診斷與治療的重要基礎。
值得推薦的診斷標準
2006 年在上海擬定的《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是以2000年的井岡山共識意見為基礎的。它將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和萎縮性兩大類,並強調要以內鏡下主要所見為診斷依據。該標準還建議,將特殊類型胃炎作為慢性胃炎的一個基本類型,並要求其內鏡診斷必須結合病因和病理。此外,該標準也不再要求醫生根據內鏡所見做出慢性胃炎嚴重程度的分級,使診斷更簡便易行。
在胃炎的組織學診斷方向,該標準要求,內鏡醫師應向病理科醫師提供取材部位、內鏡所見和簡要病史等資料,特別提出要重視胃角和胃體下部小彎處的取材。並要求病理科醫生將每塊活檢的組織學變化都要報告給臨床醫生,以增加活檢反饋信息量,這是較“悉尼標準”的進步之處。
此外,該診斷標準還根據國際共識對萎縮的定義進行了準確詮釋,標準認為隻要有胃固有腺體減少即為萎縮,強調萎縮必須由病理診斷確診,隻要有一塊活檢標本顯示黏膜固有腺體減少,即可診斷萎縮性胃炎。同時還引入“上皮內瘤變”這一術語,作為“異型增生”的同義詞,亦有利於與國際接軌。
根除Hp:慢性胃炎的治療重點
由於幽門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且2006年《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也明確提出,慢性胃炎的治療目的是緩解症狀和改善胃黏膜炎症,對於Hp相關性胃炎,關鍵就是要根除病因。
要嚴格掌握Hp感染的診斷標準、根除適應證及根除方案,使廣大臨床醫生了解和熟悉我國現有的Hp共識意見,尤其是Hp根除指征。此外,還應針對不同的伴隨症狀,進行抑製胃酸分泌、中和胃酸、針對膽汁反流的治療,必要時還要給予胃黏膜保護劑及促進胃動力藥物等。
加強宣傳
近幾年,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臨床醫生對於慢性胃炎的診斷和治療都更為規範了,這與會議、報刊雜誌以及各級學會、學組的宣傳不無關係。今後我們還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將2006年上海《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中的診斷和治療標準進行宣傳普及,尤其是要重視對基層醫生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使臨床一線醫生能了解、掌握並在實際工作中予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