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肝病會:肝移植研究進展

作者:徐泱 樊嘉 湯釗猷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07-17

  我國是世界上終末期肝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肝移植技術作為該類疾病的根本性治療手段,有著很大的需求及應用前景。在本屆滬港國際肝病會議上,共有30餘篇與肝移植研究相關的論文以大會報告、論壇講演及壁報的形式進行了發布。

  上海標準”更適合中國

  上海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教授的報告《中國上海多中心1078例肝癌肝移植經驗》無疑是本屆會議的亮點之一,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最大規模的肝癌肝移植經驗報告之一。肝癌是我國肝移植手術的主要適應證之一,目前,我國肝癌肝移植數量約占每年肝移植的30%~40%。樊嘉的研究結果表明,選擇合適的適應證是影響肝癌肝移植術後腫瘤複發的最關鍵因素。研究者根據“上海標準”(單發腫瘤直徑≤9 cm,或多發腫瘤≤3個且最大腫瘤直徑≤5 cm、全部腫瘤直徑總和≤9 cm,無大血管侵犯、淋巴結轉移及肝外轉移)來篩選肝癌肝移植病例,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及無瘤生存率分別可達到62.0%和54.6%;根據國際上最嚴格的“米蘭標準”篩選出的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及無瘤生存率分別為66.5%和56.5%,兩者相比並無明顯差異,且“上海標準”入組病例要多44.2%。被“米蘭標準”剔除、但卻符合“上海標準”的194例患者獲得了與“米蘭標準”篩選患者同樣令人滿意的生存率。研究結論為,“上海標準”在不降低患者術後生存率及無瘤生存率的情況下,顯著擴大了肝癌肝移植的適應證範圍,使得更多的肝癌患者從肝移植中受益,這一標準可能更符合中國作為乙肝和肝癌發病第一大國的國情。

  活體肝移植發展勢頭迅猛

  在會上,浙江大學的鄭樹森院士報告了近年來中國大陸活體肝移植的開展情況。隨著供體的來源越來越緊張,中國活體肝移植的數量正在穩步上升,特別是最近兩年,活體肝移植已占到肝移植總數的1/4左右。鄭樹森院士報告了頗具特色的親體移植供受體評估流程,該流程可顯著加快供受體篩選的速度,提高篩選效率。此外,鄭樹森院士也比較了采用不同標準入選的患者肝癌肝移植術後的生存率,他認為,與“米蘭標準”相比,擴大的“杭州標準”也可以獲得滿意的術後生存率。

  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英國倫敦大學威廉姆斯教授綜述了目前肝移植領域內的一些變化,如屍體肝移植供體數量與等待移植患者數量之間的差距有持續擴大的趨勢,移植術後長期應用免疫抑製劑的副作用正在逐漸增加,術後幹擾素抗丙肝治療導致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與慢性排斥之間的關係等。

  美國克利夫蘭臨床基金會的John Fung教授係統回顧了肝移植術後免疫抑製藥物應用的曆史和最新進展,他認為,降低慢性排斥和長期使用免疫抑製藥物副作用方麵的研究,將是進一步提高肝移植療效的關鍵。

  此外,在本次會議上也報告了一些關於肝移植術前評估係統、肝移植術後肝炎、膽道並發症防治等方麵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總體來說,中國的肝移植臨床研究水平已經與世界先進水平非常接近,但在基礎研究方麵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關鍵字:肝移植,滬港肝病會,上海標準,活體肝移植,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