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報告:腹痛1年半,腹瀉1年加重3個月

作者:費貴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2-26

  病曆簡介

  患者,女,23歲,因“腹痛1年半,腹瀉1年,加重3個月”於2000年5月入院。

  患者於1998年12月起反複發作臍周疼痛,與進食無關,大便正常,可自行緩解。當地醫院便常規和婦科檢查正常。1999年3月腹痛較前加重,大便2~3次/日,黃色成形,偶自覺發熱。反複就診當地醫院,查血常規、便常規和腹部B超均正常,對症治療後腹痛好轉。

  患者2000年3月旅遊後病情加重,大便5~8次/日,黃色稀水便,偶有膿血,腹痛加重,伴發熱(未測體溫)。外院查血常規正常,紅細胞沉降率(ESR)為67 mm/h。

  結腸鏡檢查示患者回腸末端及全結腸黏膜充血水腫粗糙,有片狀潰瘍,潰瘍最大直徑1cm,表麵有膿性分泌物附著,並有大量黃豆大的炎性息肉樣增生性改變。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回腸末端黏膜呈息肉樣,間質充血水腫,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潰瘍表麵炎性滲出及壞死組織。病理診斷為“結腸慢性潰瘍”。

  按“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給予患者柳氮磺吡啶(SASP)、潑尼鬆(20 mg,3次/日)、琥珀酸氫化可的鬆(100 mg)保留灌腸治療2個月,大便2~4次/日,無發熱,ESR為2 mm/h。出院後繼續潑尼鬆(20 mg,3次/日)治療,但患者自覺治療無效自行停藥,改用中藥治療,病情再次加重。為進一步診治收入我院。近4個月體重下降23 kg。

  既往史、個人史、月經婚育史、家族史無特殊。

  入院查體結果為,體溫38.8℃,脈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90/40 mmHg。患者消瘦,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心、肺(-)。腹軟,臍周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弱。雙下肢不腫。

  入院診斷: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是否明確?為何治療效果不佳?

  患者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症狀,反複發作,但有加重趨勢。大便多為稀水便,有時為膿血便,伴發熱,腹瀉特點符合滲出性腹瀉,需要考慮是感染性炎症還是非特異性炎症。外院的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檢查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基本明確。

  患者經SASP、糖皮質激素口服和灌腸治療後病情好轉,體溫正常,腹瀉好轉,ESR下降。但近期出現病情反複,伴高熱,體重進一步下降,主要考慮與治療不正規、患者自行停藥有關。此外,患者長期大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需要警惕是否繼發腸道感染。

  患者入院後間斷發熱,體溫最高39℃,腹瀉3~6次/日,黏液稀便,少量膿血,伴腹痛。血常規檢查結果:白細胞(WBC)為12.2×109/L,粒細胞(GR)為76.6%,血紅蛋白(Hb)為96 g/L,血小板(Plt)為346×109/L。尿常規結果正常。便常規結果:WBC為8~大量/高倍視野,RBC為0~大量/高倍視野,便潛血(OB)(+);便蘇丹Ⅲ染色(-)。便培養、便找抗酸杆菌(-)×3次。血培養(-)。

  患者血白蛋白(ALB)23 g/L,血鉀2.6 mmol/L,血鈣1.7 mmol/L。ESR為50 mm/h。蛋白電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正常。T細胞亞群:CD4為22.3%(28%~58%),CD8為39.3%(19%~45%),CD3為60.4%(61%~85%),CD4/CD8為0.6(0.9~2.0)。抗核抗體(ANA)、抗雙鏈DNA(dsDNA)抗體、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類風濕因子(RF)、心磷脂 (ACL) 抗體、抗La抗體(即抗幹燥綜合征抗原B抗體)(-)。乙肝五項、丙肝病毒抗體及HIV抗體均(-)。

  胸片檢查結果(2000年6月2日)顯示雙肺紋理粗,雙上肺散在斑片影。腹部B超示脾厚。

  按“潰瘍性結腸炎”給予患者禁食、靜脈營養和SASP(4 g/d)治療。6月5日因患者出現大量膿血便而加用琥珀酸氫化可的鬆(200 mg/d,靜滴),同時予頭孢噻肟、甲硝唑、環丙沙星等抗感染治療,症狀無緩解。外院結腸鏡病理切片經我院病理科會診結果:(回腸末段和結腸)炎性滲出物及結腸黏膜呈重度急性及輕度慢性炎症。

  “潰瘍性結腸炎”正規治療效果不好,還應考慮哪些原因?

  因患者一般情況差,入院後沒有立即複查結腸鏡,根據外院檢查結果,考慮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基本明確。按照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給予禁食、靜脈營養、SASP和足量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不佳,應警惕有無腸道感染的可能。但便培養、便找抗酸杆菌和血培養都未發現感染證據。胸片提示雙上肺散在斑片影,應警惕肺部感染的可能性。給予經驗性抗細菌治療,也沒有明顯效果。

  考慮患者有以下幾種可能性:① 診斷是否明確,包括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是否明確,是否有淋巴瘤、結核、血管炎等可能性,後幾種疾病多累及回盲部,很少累及全結腸,這與外院結腸鏡下表現及病理檢查不符。② 合並感染,患者屬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除細菌感染之外,是否合並有結核、真菌、病毒等其他病原體感染的可能性。③ 對糖皮質激素耐藥,這一點不好解釋患者入院前的皮質激素治療反應。

  2000年6月12日,患者排鮮血、膿血便14次,血壓下降,停用SASP。次日體溫40℃,腹圍增大,憋氣。查動脈血氣(鼻導管吸氧5 L/min):pH為 7.439,動脈氧分壓(PaO2)為60.5 mmHg,動脈二氧化碳分壓為(PaCO2)31.9 mmHg,HCO3 為21.2 mmol/L。胸片檢查示雙肺粟粒樣改變。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PPD)試驗(-)。

  行診斷性腹腔穿刺,抽出淡黃色腹水2 ml,腹水抗酸染色(+)。診斷粟粒性肺結核、結核性腹膜炎,給予異煙肼、利福平、鏈黴素、吡嗪酰胺四聯抗結核治療。

  6月22日,患者出現黃疸,總膽紅素為2.7 mg/dl,停用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給予乙胺丁醇、鏈黴素以及左氧氟沙星抗結核治療。患者自6月16日起體溫正常,激素逐漸減量至7月28日停用。同時加強靜脈營養、輸血等支持治療。住院期間患者Hb進行性下降,最低為26 g/L,輸血後為80 g/L。抗結核治療後患者體溫基本正常,腹瀉明顯好轉,1~2次/日,量100~200 ml/d,黃褐色糊狀便。7月11日複查胸片較前明顯好轉。

  肺結核和結核性腹膜炎診斷明確,腸道病變是否由結核感染所致?

  7月24日,患者受涼後發熱,體溫39.2℃,無咳嗽,有盜汗,大便1~2次/日。7月27日複查胸片病變明顯加重。全消化道造影結果:回腸積氣擴張,回腸末段黏膜破壞,邊緣見毛刺,盲腸充盈差,所見升結腸和橫結腸管壁僵硬,結腸袋消失,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表現。

  患者7月31日結腸鏡檢查結果(圖1):回盲末段距回盲瓣10 cm處黏膜充血腫脹,散在淋巴濾泡增生。回盲瓣黏膜增厚,充血水腫變形,散在炎性息肉。回盲部至橫結腸黏膜充血水腫,多發炎性息肉及黏膜橋。乙狀結腸及直腸片狀充血水腫,散在炎性息肉,乙狀結腸可見一1.5 cm×0.8 cm淺潰瘍。結腸鏡診斷: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倒灌性回腸炎;回盲部有無結核侵犯待除外。

  結腸鏡活檢病理:(回腸末段、回盲瓣、肝曲)腸結核,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

  

  圖1 2000年7月31日(住院期間)結腸鏡檢查結果,可見回盲末段黏膜充血腫脹,散在淋巴濾泡增生。回盲瓣黏膜增厚,充血水腫變形,散在炎性息肉。橫結腸黏膜充血水腫,多發炎性息肉及黏膜橋。

  

  

  圖2 2002年7月5日(出院隨診)結腸鏡檢查結果,可見回腸末段黏膜多個淋巴濾泡增生,無糜爛、潰瘍。回盲部正常。結腸黏膜散在指狀息肉,息肉黏膜發紅,其餘結腸及直腸黏膜下血管紋理清楚,皺襞光整,未見充血、糜爛或潰瘍。

  患者腸結核診斷明確,抗結核治療成為治療重點。

  抗結核治療後複查胸片示雙肺彌漫斑點影,左上肺散在斑片影。調整抗結核治療,8月1日開始給予衛非寧(異煙肼-利福平合劑)3片/日(相當於異煙肼0.3 g/d、利福平0.45 g/d)治療,但因膽紅素升高於8月9日停用。8月7日患者血尿素氮為49 mg/dl,肌酐為3.2 mg/dl,停用鏈黴素。8月18日患者血肌酐恢複至1 mg/dl,加用鏈黴素(0.75克/次,肌注,隔日1次)。

  2000年8月23日患者因經濟原因要求出院。出院時仍有午後低熱,體溫高峰37.5℃~38℃。無咳嗽、咳痰,黃糊狀大便1~2次/日。便常規正常,便潛血(+);Hb為3.2 g/dl。出院後繼續抗結核治療,門診隨診。

  出院診斷:全身播散性結核(粟粒性肺結核、結核性腹膜炎、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

  結核病診斷明確,抗結核治療中病情反複,是否提示潰瘍性結腸炎活動?

  患者再次出現病情反複,主要表現為發熱,無呼吸道症狀,腹痛、腹瀉也未加重。但胸片提示病情進展,回腸、結腸黏膜活檢病理切片均找到抗酸杆菌,證實腸結核診斷明確。

  經加強抗結核治療後患者病情逐漸好轉。我們分析病情反複是結核病尚未得到有效控製。在腸道病變方麵,結腸鏡下表現及消化道造影所見均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的特征,考慮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是明確的,鏡下所見潰瘍性結腸炎處於緩解期。鑒於患者抗結核藥使用中已出現肝腎損害,不宜再加用SASP維持治療。

  2002年7月隨診,患者一般情況好,無不適。複查結腸鏡檢查(D3版圖2)示回腸末段黏膜可見多個淋巴濾泡增生,無糜爛、潰瘍。回盲部正常,全結腸黏膜散在指狀息肉,息肉黏膜發紅,其餘結腸及直腸黏膜下血管紋理清楚,皺襞光整,未見充血、糜爛或潰瘍。結腸鏡診斷:腸結核治療後,病變愈合;潰瘍性結腸炎,全結腸型,緩解期。

  患者從起病時即伴隨腸結核嗎?

  不典型炎性腸病與腸結核的鑒別診斷在臨床上很難。在鑒別實在困難、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多選擇5-氨基水楊酸類製劑治療,或先選用診斷性抗結核治療。當患者病情較重,必須使用糖皮質激素時,應行全麵檢查,除外合並結核的可能性,且用藥中要密切監測繼發結核感染或結核播散。

  從整個病程推測,患者起病時的基礎腸道病變是潰瘍性結腸炎,經治療後炎症得到控製,但由於長時間大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繼發了全身播散性結核。

關鍵字:重度潰瘍性結腸炎,腹痛,腹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