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年會暨第九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消化科向雪蓮、侯曉華就高分辨率食管測壓發展現狀進行了討論。
20世紀末21世紀初,高分辨率食管測壓的誕生是食管測壓曆史上的裏程碑。
從細節而言,高分辨率測壓係統在以下方麵具有傳統測壓無法達到的水準:①靜息及吞咽時,除開顯示出LES與食管體部的壓力,還能顯示上食管括約肌(UES)及部分咽部的壓力,反映出咽部肌肉與UES的功能及協調性,以及二者與食管體部和LES的協調性;②清晰區分近段食管(骨骼肌)和中遠段食管(平滑肌)以及二者的移行區(transition zone,TZ);③密集排列的測壓通道可以反映出食管節段性的功能異常,如節段性蠕動壓力過低或者缺失,節段性高幅蠕動,節段性同步收縮,節段性雙峰、三峰或多峰收縮等;④區分胃食管聯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兩個功能結構即LES和膈肌,診斷食管裂孔疝;⑤在賁門失遲緩症的食管測壓中,若食管全段以相對較高的壓力收縮,可以引起食管長度的縮短,本來位於LES處的通道由於食管縮短LES上抬,實際接觸的是胃內壁,根據壓力變化的情況,創痛測壓會誤判為LES鬆弛,漏診賁門失遲緩症,而高分辨率食管測壓則可以捕捉到LES的假性鬆弛,從而診斷賁門失遲緩症。
(根據大會資料整理)
專題鏈接:第九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