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宗 教授
5月11日,在由中國醫學論壇報和北京協和醫院共同舉辦的“克羅恩病發現80周年紀念活動暨學術研討沙龍”上,北京協和醫院潘國宗教授對克羅恩病發現80周年的曆史進行了回顧。潘老向與會者簡要地介紹了中國對克羅恩病診斷的早期認識。
潘老介紹說,在1980年《中華內科雜誌》上,對克羅恩病診斷標準有如下建議:(1)反複發作腹痛,伴腹瀉或便秘,有時以腹塊,有疑為闌尾炎或有闌尾手術史,經治療無效或出現腸梗阻、便血、腸瘺等並發症;(2)X線檢查顯示胃腸道的非特異性炎症,有裂隙狀潰瘍、息肉樣改變、鵝卵石征或多發性狹窄,病變呈節段性分布;(3)內鏡下見跳躍式分布的匍行性潰瘍,較深,周圍黏膜增生呈鵝卵石樣,或病變活檢有非幹酪壞死性肉芽腫或大量淋巴細胞聚集者。臨床診斷標準提出:具備(1)為臨床可疑;同時具備(1)和(2)或(3),臨床可擬診為克羅恩病。
潘老還介紹了克羅恩病病理診斷標準包括:
(1)腸壁和腸係膜淋巴結無幹酪樣壞死。
(2)鏡下特點:節段性病變,全壁炎;裂隙狀潰瘍;黏膜下層高度增寬(水腫、淋巴管血管擴張,纖維組織、淋巴組織增生等所致);淋巴樣聚集;結節病樣肉芽腫。
(3)肉眼特點:潰瘍,狹窄,鵝卵石樣及假息肉等。
病理確診:具備(1),同時具備(2)下任何4點。病理可疑:基本具備病理診斷條件但無腸係膜淋巴結標本。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