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tiano Quintini
4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國際消化係統疾病會議上,美國克裏夫蘭醫學中心腸修複與移植項目負責人Cristiano Quintini向與會者介紹了美國腸移植的現狀。
小腸衰竭的病因極其複雜,在兒童包括腹裂、壞死性腸炎、腸扭轉、腸閉鎖、微絨毛疾病、假性腸梗阻、家族性結腸息肉,而對於成人則包括腹部外傷、血管閉塞、克羅恩病、放射性腸炎、硬纖維瘤及手術粘連。腸外營養是小腸衰竭患者的“人工消化道”,是治療小腸衰竭的一種方法,但也易引起敗血症、靜脈血栓形成、腸衰竭相關性肝病(IFALD)等並發症。
腸外營養2年正是可逆性和永久性小腸衰竭的分界點。在克裏夫蘭腸移植中心,成年患者的轉診指征包括:腸外營養處理後仍存在肝病、複發或危及生命的中心靜脈敗血症、腸外營養不能維持液體和營養需要、腸蠕動失調、兩個深靜脈通路不能使用、存在需大範圍清除的創傷、硬纖維瘤或惡性腫瘤。然而由於內科醫生對腸移植的認識不足,導致很少比例的候選患者轉診至移植中心,導致術後的預後不良。
其實過去20年裏,就患有頑固性腸衰竭患者而言,腸移植已從實驗性療法成為被廣泛接受的既成療法。盡管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腸移植仍是最具挑戰性的一項器官移植,大約三分之二的腸移植是在美國本土進行的。腸移植不可忽略的並發症包括:排異反應、移植後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PTL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
近5年裏,隨著對危及生命的腸衰竭並發症的預防和處理經驗的積累、腸外營養的改善,腸移植的例數有所減少。目前,腸移植所麵臨的挑戰包括:缺乏嚴格的診治共識(無確定的腸衰竭評分)、缺乏治療標準化、缺乏優秀的診療中心而耽誤轉診。而隨著新的免疫抑製藥物的出現、排異反應監測的完善、感染的防治、對多器官移植耐受性的不懈研究和離體常溫器官保存的進步,未來腸移植的前景相當喜人。
(本文根據會議報告整理)
專題鏈接:上海國際消化係統疾病會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