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顧
2006年10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完成成人活體肝移植術79例(76例右半肝,3例左半肝),均采用顯微外科技術,肝動脈單支端端吻合重建肝動脈。術中及術後監測動脈血流,術後予抗凝治療。
術中平均肝動脈吻合時間為(55±16)min,吻合口內徑為1.5~4.0 mm,其中內徑<2 mm者12例,均一次吻合成功。術中彩超提示肝動脈血流頻譜、流速均正常,術後經肝動脈造影證實3例(3.8%)患者肝動脈血栓形成(HAT),總體發生率為3.8%(3/79例)。
2例患者為術後第1天確診HAT,醫生立即予經導管進行尿激酶溶栓治療,再次造影顯示供體段肝動脈顯影良好,溶栓有效,繼續經導管持續72小時溶栓,肝動脈血流完全恢複,患者康複出院。第3例患者術後第29天時確診HAT,醫生立即予溶栓治療,但供體段肝動脈始終未顯影,溶栓失敗,後發展為肝內多發性膿腫致全身嚴重感染而死亡。
肝動脈重建是肝移植,特別是活體肝移植中最關鍵的技術步驟之一。在活體肝移植肝動脈重建中,由於涉及的動脈為更細、更短的右肝動脈或左肝動脈,因此增加了活體肝移植中肝動脈重建的技術難度。肝動脈重建不佳造成的移植術後HAT是肝移植最嚴重的並發症之一,可迅速導致移植肝壞死、失去功能。
自顯微外科技術應用於活體肝移植肝動脈重建以來,移植術後HAT等嚴重並發症的發生率已由文獻報告的25%降至0~3.8%。前述病例全部由我科一名移植外科醫生完成,采用簡單的無定點牽引線的間斷吻合法,均獲得滿意的重建結果。
動脈顯露充分
相對於屍體肝移植,活體肝移植的肝動脈重建位置深,供吻合的動脈更細更短,一旦首次吻合失敗,可供選擇的備用動脈少。因此,在切取供肝時,在不造成供體肝動脈狹窄的前提下應保留足夠長的右肝動脈或左肝動脈。遊離解剖受體右肝或左肝動脈時,應盡量在肝內離斷,可獲得足夠長的吻合動脈以減少吻合口張力。
在選擇受體吻合動脈時,為保證膽道血供,我們首次提出選擇供肝動脈對側的受體動脈作為吻合支,即右半肝移植時選擇受體的左肝動脈吻合,左半肝移植時選擇受體的右肝動脈吻合,以保證膽道吻合口周圍的完整動脈血供,減少術後膽道並發症的發生。
無張力動脈吻合
動脈吻合應遵循“寧長勿短”的原則,保證吻合時無張力。動脈吻合時存在張力往往造成動脈內膜的破壞,術後隨著肝細胞增生,肝髒體積增大扭轉,吻合口的張力會進一步加大,均會造成HAT,甚至肝動脈吻合口破裂出血。
手術中盡量在受體肝內離斷左右肝動脈,吻合前充分的動脈遊離可以獲得足夠長度肝動脈,以保證無張力動脈吻合。此外,吻合時應用阿克蘭(Acland)雙顯微動脈夾,可將供受體動脈吻合端的張力降低到最小。
保證動脈內膜的完整性
動脈內膜的破壞是HAT的誘因之一,造成動脈內膜破壞的原因包括術前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史、動脈粥樣硬化、吻合口張力過高、牽引線的牽拉損傷、動脈夾的損傷、吻合時器械夾損內膜以及進出針時的內膜破壞。根據我們的體會,術前TACE史往往造成肝動脈內膜的不完整,術中顯微吻合技術不當也是造成內膜破壞的重要原因。
此外,吻合前修整動脈外膜,保證吻合時勿將其他組織帶進吻合口也是保證吻合成功的關鍵。
術後全身抗凝治療
術後在無活動性出血且凝血功能改善的情況下,應盡早進行全身抗凝治療,以預防術後HAT的發生。
及時溶栓治療HAT
術後HAT一旦發生,臨床上往往表現為轉氨酶急劇升高,彩超提示肝動脈血流流速降低或消失。肝動脈造影是診斷HAT的金標準,一旦懷疑術後HAT,應立即急診進行肝動脈造影以證實。一經診斷,須立即經導管進行溶栓治療,並持續溶栓治療至HAT完全消失。若溶栓有效,再次造影時可顯示供體段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