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重視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

作者: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 陳燁 薑泊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4-20

艱難梭菌是一種厭氧生長的革蘭陽性梭狀產毒芽孢杆菌,為人類腸道中的正常菌群,抗生素的應用可導致該細菌過度生長。自1978年開始, 艱難梭菌被認為與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關,目前認為25%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由艱難梭菌引發。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在全球範圍內,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發生率不斷升高,近年來出現暴發流行,其流行菌株發生基因變異,產生毒素的能力增加,患者病死率及病情複發率升高,已引起醫學界的重視。

發病機製

  艱難梭菌主要在人與人之間通過糞口途徑定植於腸道。正常腸道菌群可有效抑製定植艱難梭菌繁殖;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後易導致艱難梭菌過度生長,釋放毒素A和毒素B 。毒素A為腸毒素,通過改變細胞內的肌動蛋白直接作用於結腸細胞,引起炎症反應。毒素B是細胞毒素,可使腸細胞發生明顯細胞凋亡,導致細胞內染色質濃縮。

  此外,艱難梭菌與索氏梭菌有交叉抗原,可被其毒素中和,直接損傷腸壁細胞,造成偽膜性腸炎。

臨床表現

  大部分患者感染艱難梭菌後無臨床症狀,有臨床症狀者可表現為輕至重度水樣腹瀉、爆發性腸炎及偽膜性腸炎。約半數腹瀉出現於應用抗生素過程中或停用抗生素後短期內,偶有停藥數月後發病者。重症患者可出現消耗性腹瀉(次數可 達20~30次/天),同時伴有發熱、惡心、厭食、腹脹、腹痛及中毒性巨結腸等全身或局部症狀。此外,艱難梭菌感染常發生於有係統性疾病的患者。

輔助檢查

  CT顯示艱難梭菌感染患者的結腸壁增厚。腹部X線片可見麻痹性腸梗阻及“拇指紋”症。

  內鏡和活檢可見結腸特征性改變,即散在黃色或白色橢圓形斑塊,邊界清楚,與黏膜粘連牢固,衝洗不易脫落。斑塊中央出現點狀灰白色或棕褐色偽膜,繼而融合並隆起,數毫米至1厘米大小,周圍常繞以紅暈。病灶間黏膜常無明顯炎症,重者可融合成片甚至成管型。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白蛋白水平下降,白細胞、血尿素氮、肌酐、血清轉鐵蛋白水平升高,糞便菌群失調及糞便白細胞等。

診斷及治療

  根據廣譜抗生素應用史、嚴重腹瀉或便血以及結腸鏡下特征性表現(水腫、充血、偽膜和非特異性小潰瘍或糜爛),可作出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的臨床診斷,確診則有賴於細菌培養和毒素檢測結果。

  甲硝唑為目前治療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的首選藥物,口服治療7~14天(200~250 mg,4次/天)。其次為萬古黴素(0.125 g,4 次/天),經甲硝唑治療無效及病情嚴重危及生命者服用該藥7~14天。對於腸梗阻嚴重患者,藥物可通過胃管、肛管注入結腸,必要時可考慮腸切除。其他治療藥物有杆菌肽(25500 U,4 次/天)、替考拉寧(200 mg,qd)、夫西地酸(500 mg,qd)、考來烯胺(4 g,3~4次/天)。

  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多在治愈後7~14天複發,尚無對複發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糞便中艱難梭菌毒素陽性者須增加l0~14天療程的甲硝唑或萬古黴素(125 mg,給藥間隔時間逐漸延長),可降低複發率。多次複發者應考慮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其他療法,如考來烯胺聯合萬古黴素綜合治療、益生菌生物治療和靜脈滴注人免疫球蛋白等。

 ■ 病例分享

應重視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

  圖1 輕度偽膜性腸炎結腸鏡表現

  可見多個離散、淡黃色偽膜,黏膜處充血、易碎。

  圖2 偽膜性腸炎病理檢查結果

  乙狀結腸黏膜固有層中性粒細胞浸潤,黏膜表麵有膿性分泌物。

  圖3 艱難梭菌顯微鏡檢查結果

  100倍油鏡下可見革蘭染色陽性杆菌。

病例及評析

病例簡介

  患者女性,70歲,因“解深藍色稀爛便2月,伴腹脹、腹痛1月餘”入院。

  2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深藍色稀爛便,有刺激性臭味,4~6次/天,伴有噯氣、納差等不適,無發熱、惡心、嘔吐等。患者自行服用複方磺胺甲惡唑後症狀無明顯緩解。

  1個月前,患者開始出現腹脹、腹痛症狀,並有背部放射痛。當地醫院予以奈夫西林抗炎等對症支持治療後,症狀無明顯好轉。

  患者為進一步診療收住我院。

  4年前,患者因肝癌曾接受肝移植手術,術後長期服用他克莫司抗排斥反應,有長期抗生素治療史。

  近4年來,患者經常發生肺炎及尿道感染,否認傳染病及疫水、疫地接觸史。

  入院檢查

  皮膚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檢查無異常。

  腹稍脹,未見腸型及蠕動波,無腹壁靜脈顯露,腹肌稍韌,右腹輕壓痛,無反跳痛,未及腫塊,肝緣肋下未及,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

  血常規檢查結果提示,白細胞計數為11.62×109 /L,中性粒細胞比例為89.8%。尿常規檢查提示,尿白細胞陽性(+++)。便常規檢查提示,隱血實驗陽性(+),鏡檢膿細胞陽性(+++)。生化常規檢查提示,血鉀水平為2.90 mmol/L,穀丙轉氨酶及穀草轉氨酶正常,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為25.9 g/L和19.0 g/L。

  甲胎蛋白、胃腸癌相關抗原及癌胚抗原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未檢出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此外,甲狀腺功能檢查未見異常。

  腹部B超提示肝、膽、胰、脾無明顯異常,可見肝內囊性變。腹部X線檢查見腸管輕度擴張。

診治過程

  患者經補鉀及白蛋白、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抗炎、洛呱丁胺止瀉、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及營養支持治療後,病情無好轉。

  糞便細菌培養未發現沙門菌、誌賀菌及念珠菌生長。結腸鏡檢查發現多個離散、淡黃色偽膜,黏膜處充血、易碎(圖1)。活檢病理檢查發現,黏膜隱窩上皮分泌亢進,大量粘液充塞隱窩腔,伴多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圖2)。另取新鮮稀便由厭氧容器運送,半小時內接種於CCFA培養基(艱難梭菌選擇培養基,由環絲氨酸、頭孢西丁、果糖和蛋白質瓊脂組成),並於37℃厭氧環境培養48小時後, 培養基上密布灰白色有馬糞味可疑菌落,紫外線照射有熒光(圖3)。單一菌落生化鑒定及毒素檢測結果確定其為艱難梭菌。

  該患者被診斷為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口服甲硝唑治療1周後,病情未見好轉;改為口服鹽酸萬古黴素治療,4天後病情好轉出院。

病例評析

  本病例為慢性腹瀉,入院後排除了慢性腹瀉常見原因,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出血性腸炎、腸道腫瘤等;也排除了各種全身性疾病,如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疾病和神經功能紊亂等。

  中性粒細胞升高,考慮為腸道感染性疾病。

  引起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菌有產氣莢膜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酸克雷伯菌、耐藥沙門菌及念珠菌,也可能為艱難梭菌。

  該病例提示,老年患者,尤其是65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有長期抗生素用藥史的患者,如果出現慢性腹瀉,並伴有中性粒細胞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即使腹瀉不表現為水樣便,也應高度懷疑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可能性。

  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的確診須結合臨床診斷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取新鮮糞便、或內鏡下取黏膜進行艱難梭菌厭氧培養和鑒定。

關鍵字: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