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德裏Pushpawati Singhania 研究所 R Talukdar等
臨床表現
患兒男,11歲,因突發上腹痛8小時來急診科就診。疼痛向背部放散,進食後加重,無明顯緩解因素,伴惡心、惡心。查體:無發熱,生命指征平穩,上腹部及左季肋部有壓痛,腸鳴音減弱,全身檢查未見其他陽性體征。
急診常規血液學檢查顯示:白細胞計數7800/mm3,多形核白細胞比例64%,血紅蛋白12.4 g/dl,紅細胞沉降率40 mm/h,總膽紅素1.2 mg/d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38 I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34 IU/L,堿性磷酸酶166 IU/L。血清澱粉酶986 IU/L。腹部X線平片檢查未見異常。急診腹部超聲結果見圖1、 2。
問題
此患兒的診斷是什麼?[Gut 2008,57(1):103]
答案
圖1(3.5 MHz凸陣探頭腹部超聲圖像)所示,在十二指腸降段內,可見一個長管狀匍行性病變(實時顯像見病變可移動),病變部分位於主胰管內,胰頭部腫大。圖2顯示的是高頻超聲圖像(7.5 MHz線陣探頭),提示管狀病變為一條蛔蟲。
接下來的側視內鏡檢查證實,管狀病變為一條活的蛔蟲(圖3),並且被完整地取出體外。
診斷:蛔蟲進入胰管(胰腺蛔蟲病)誘發急性胰腺炎(血清澱粉酶水平升高支持)。
蛔蟲病是最常見的蠕蟲感染性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受累及的人數超過14億,尤其以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為主。在兒科急診中,有50%~60%的患者是因蛔蟲病就診,這其中有10%是肝膽管及胰腺蛔蟲病。本病例正如Opie的共同通道假說所述,某些胰腺炎的病因並非膽汁反流,而是胰管阻塞。實時超聲成像對於胰腺蛔蟲病是一種有效、可靠、無創的診斷方法。在超過73%的病例中,內鏡下從胰管中取出蛔蟲是可行的。[Gut 2008, 57(1):124](孫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