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Record Japan網站3月3日報道,從2001年開始,日本廣島大學與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理化學研究所從遺傳基因角度共同對丙型肝炎患者進行了分析研究。並於2011年公布了研究結果。
研究指出,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型肝炎或丙肝,是由於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而引起的。而且一旦感染約有70%的人都會成為病毒持續攜帶者。截止到2011年,日本約有150萬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後不僅難治愈,還極易轉為慢性肝炎和發生肝硬化,甚至誘發癌變。事實上日本每年死於肝癌的人數高達3萬以上,其中多數患者是從慢性肝炎轉化成肝癌的。而最容易轉化成肝癌的人群分別是,男性、老人,及嗜酒者、肥胖者以及患有肝纖維化的病人。
研究小組在對212名已發生癌變的丙肝患者和765名沒有發生癌變的丙肝患者身上遺傳基因進行分組研究分析後發現,在人類大約30億對基因中,能夠影響人類形成不同體質的SNP(變異遺傳基因)中,一個被稱為DEPDC5的變異位點與肝髒癌變有很大關係。另外,通過對另外2355名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10人已轉化為肝癌)再次分組研究也再次證明了DEPDC5的變異位點對肝髒癌變的巨大影響,而且明確計算出擁有該遺傳基因的人發生癌變的風險高出了2倍。
雖然人類離攻克癌症的目標依舊“任重道遠”,但是DEPDC5的發現確實也是人類醫學攻堅戰中的一次勝利,同時也為人類攻克癌症帶來了一線希望。
相關鏈接:日本發現誘發肝癌的遺傳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