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術後乙型肝炎複發的處理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器官移植科 奚誌峰 夏強 張建軍等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09-25

  病例回顧

  我們收集肝移植術後乙肝病毒(HBV)再感染或乙肝複發患者共16例,其中10例患者術前HBV DNA水平平均為2.41×106copies/ml。在維持肝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減少免疫抑製劑用量,對術後6個月內仍口服潑尼鬆的患者應快速減量至停藥。進行HBV耐藥變異檢測後,根據結果相應地改用或加用抗病毒藥物,並調整高效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用量。

  經治療,6例乙肝表麵抗原(HBsAg)轉陰,5例HBsAg滴度明顯下降,總有效率為68.75%。隨訪至今,5例患者死亡,除1例患者因自行停用HBIG導致乙肝複發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外,其他患者死亡原因為肝內或肝外腫瘤複發,餘仍在繼續隨訪中。

  1991年,有學者首次報告長期使用HBIG可以有效降低乙肝複發率,但是HBIG價格昂貴,且長期大劑量使用可以導致乙肝病毒(HBV)逃逸性突變。近年來,核苷類似物與HBIG的聯合應用使肝移植術後乙肝複發率下降至0~10%,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移植術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但是,有關肝移植術後乙肝複發的治療目前仍無統一的方案。

  我們回顧性分析了我院肝移植術後患者發生HBV再感染或複發後的處理措施及療效,認為肝移植術後應用HBIG、恩替卡韋、阿德福韋,能不同程度地控製肝移植術後乙肝複發。

  複發因素

  影響肝移植術後乙肝複發因素包括受體和供體的HBV載量、術前處理措施等多種因素。其中,受體的HBV載量是重要影響因素。此外,乙肝核心抗體(HBcAb)陽性供肝存在潛在危險,腫瘤複發、複發後全身化療均與術後乙肝複發顯著相關。

  處理措施

  我們對於乙肝複發患者采用多種處理措施,包括加大HBIG用量、停用拉米夫定而加用阿德福韋或改用恩替卡韋,均取得了相應療效。

  首先,我們對於術後乙肝再感染的患者采用加大HBIG劑量,部分患者HBsAg仍可下降甚至轉陰,這可能與這些患者複發時雖然HBsAg(+),但是HBV DNA和HBeAg(-),HBV複製力低下有關,加大劑量的HBIG可中和血中HBV。因此,目前我中心對於HBsAg(+)、HBV DNA(-)的乙肝複發患者在調整核苷類似物的同時繼續使用或加大HBIG劑量以增大HBsAg血清學轉換的可能性。

  其次,長期使用拉米夫定可產生耐藥,免疫抑製患者更易發生耐藥,我們對5例乙肝複發的患者加用阿德福韋,其中2例HBsAg發生血清學轉換,另1例雖乙肝病毒學指標無明顯變化,但是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一直處於正常水平。

  2007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在新一期《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實踐指南》中指出,對於發生了拉米夫定耐藥的患者,應用阿德福韋治療,應不確定期限地使用拉米夫定,以降低肝炎發作的風險或減少繼發阿德福韋耐藥,這改變了以往認為阿德福韋與拉米夫定聯合使用3~4個月後停用拉米夫定的觀點。

  再其次,我們對5例乙肝複發患者加用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其中3例患者HBsAg均未轉陰,可能是由於服用劑量不足(0.5mg/d或1 mg/d),最終影響了抗病毒效果。還有2例由阿德福韋改為恩替卡韋後HBsAg下降甚至轉陰,表明恩替卡韋可以有效控製阿德福韋治療失敗的患者。

  最後,以往研究認為再次肝移植術後移植肝再感染率高於首次肝移植,在我們的研究中,1例因移植後乙肝複發肝功能衰竭而行第二次肝移植術。術後用拉米夫定加HBIG抗病毒治療,HBV DNA轉陰,HBsAg血清學轉換,ALT在正常範圍,隨訪至今無乙肝複發。

關鍵字:乙肝,肝移植,複發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