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1個月(2)

作者:上海寶山區淞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10-17

  [上接《腹瀉1個月》(1)]

診斷與鑒別診斷

  炎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慢性腹瀉、黏液便,裏急後重、右髖關節痛, CD4/CD8>2.5,明顯升高,且用抗生素治療未見療效。目前考慮本病,但需要結腸鏡、鋇劑灌腸檢查明確診斷。

  結腸癌複發:診斷依據包括,患者既往有降乙狀結腸交界處癌病史,此次病程有消瘦表現,抗生素治療、禁食、服用調節腸道菌群等無效,CD4/CD8增高。建議補充檢查直腸指檢、腸鏡及活檢、X線鋇劑灌腸、CT,動態觀察CEA定量並進行血常規、電解質等隨訪。

  腸易激綜合征:幾乎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且有腹瀉、便秘,但排便不幹擾睡眠,結腸鏡檢查無器質性改變。結合病史的特點,不予考慮。

  腸結核: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與便秘、腹部包塊,同時全身症狀,如發熱、盜汗、倦怠、消瘦症狀明顯;可進一步查血沉、結核菌素試驗、結腸鏡、X線胃腸鋇餐等;抗結核治療有效。

  APUD腫瘤(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瘤):弗-莫綜合征(Verner-Morrison綜合征)、甲狀腺髓樣癌、胃泌素瘤、分泌性直腸或結腸絨毛狀腺瘤和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待排除。

  診療計劃

  建議進一步檢查:① 直腸指診和肛門鏡檢查;② 甲狀腺、肝B超;③ 大便隱血檢查;④ 纖維結腸鏡、鋇劑灌腸檢查;⑤ CT檢查(盆腔和髖關節掃描)。

  建議治療措施:休息;易消化、有營養的飲食,保證足夠熱量,可少食多餐,補充維生素;口服補液鹽糾正低鈉低氯。待明確診斷後進一步病因治療。

  病理診斷

  患者行結腸鏡檢查,見直腸黏膜有充血、水腫,活檢病理結果為,上皮細胞變性、脫落、腺體分布正常,杯狀細胞正常,淋巴細胞增多,大腸黏膜固有層有球形成堆的淋巴細胞及少數漿細胞浸潤,未見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黏膜肌層膠原層未見增厚,診斷符合淋巴細胞性直腸炎。

  治療與轉歸

  明確診斷後給予患者口服潑尼鬆(20 mg,bid)治療,1個月後患者將激素減量為10 mg,bid,並加服“野山參粉”,腹瀉次數減少,激素服用3個月時減量至7.5 mg/d,裏急後重症狀消失,大便成形,潑尼鬆5 mg/d維持。治療過程中複查T細胞亞群恢複正常。半年後因勞累致腹瀉再次發作,伴有T細胞亞群異常,加大潑尼鬆劑量後症狀緩解。此後隨訪8個月病情未有複發,目前仍以小劑量潑尼鬆維持。

  ■ 鏈接

  淋巴細胞性直腸炎是一種近年來才被認識的良性病變,病因和發病機製尚未闡明,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臨床少見,其臨床表現主要有關節痛、腹絞痛、水樣瀉,每日可達20~30次,夜間腹瀉尤其頻繁,甚至可致脫水及低血鉀。腸鏡與X線鋇劑灌腸檢查正常,僅少數腸鏡可見腸黏膜有炎症水腫,黏膜活檢可見淋巴細胞增多,固有層有淋巴細胞浸潤的特征性表現。病理檢查可確診。

關鍵字:水樣腹瀉,黏液,裏急後重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