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性紅斑狼瘡的消化係統損害

作者:陳寧整理 蘇茵審校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9-09

  2011年8月6-7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科在京舉辦了第二屆免疫介導消化係統疾病論壇,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劉玉蘭教授擔任本次會議主席,來自日本、美國以及國內約5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屆論壇。為提高臨床醫師對免疫介導的消化係統疾病的診治水平,我們特邀劉玉蘭教授精心挑選、並組織整理了本屆論壇中的部分精彩學術報告,其中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消化係統損害、免疫反應在消化係統疾病發病機製中的作用等。敬請關注(D2~D4)。

  係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臨床表現多樣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SLE患者中,消化係統受累較為常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蘇茵教授報告了SLE消化係統損害的臨床特點。

  SLE可累及大部分消化係統器官

  SLE是較為常見的風濕免疫病,其臨床表現複雜,可累及多係統、多器官。SLE常累及消化係統,其發生率為25%~50%,其中10%~20%的SLE以消化係統症狀為首發表現。由於消化係統受累的表現複雜,缺乏特異性,在無其他症狀時,SLE的誤診率可達50%。因此,消化科醫生如果能夠正確認識SLE的消化係統損害,將有助於SLE的盡早識別。

  SLE可累及消化係統的各個器官,包括食管、胃、腸道、胰腺及肝膽等,其中以腸道受累最為複雜。

  在病理上,SLE可累及腸道的動靜脈血管、腸壁的漿膜層、肌層、黏膜下層及黏膜層,導致血管血栓或梗死、腸壁的潰瘍、出血及穿孔(圖)。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燒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急慢性腹痛及腹瀉等症狀。

inserted image

  腸道病變最為嚴重及預後較差的是狼瘡腸係膜血管炎(LMV)、假性腸梗阻(IPO)和蛋白丟失性腸病。此外,胰腺受累也是SLE較為嚴重的表現。

  SLE相關的三種嚴重腸道病變

  1. 狼瘡腸係膜血管炎

inserted image

  LMV可表現為彌漫型腹痛。在SLE合並急腹症的患者中,LMV的發生率可高達45%~65%。患者可伴隨有厭食、惡心、嘔吐、嘔血、黑便等,多發生在SLE活動期。

  腹部CT是診斷LMV最常用的工具。LMV的CT表現為腸係膜血管的“梳征”及腸管的“靶征”。抗磷脂抗體、抗內皮細胞抗體與LMV有一定相關性。

  LMV可導致患者發生腸壞死或穿孔,繼而危及生命。對SLE患者早期進行免疫抑製治療可降低LMV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2. 假性腸梗阻

  41%~50%的IPO是SLE的首發症狀,患者如無SLE其他表現,易被誤診。IPO的發生機製可能與腸道平滑肌、腸神經或內髒自主神經、血管炎及自身抗體的作用有關。IPO的發生與SLE活動性相關,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較高。

  3. 蛋白丟失性腸病

  該病的發生機製為循環免疫複合物沉積或腸係膜/腸血管的非壞死性血管炎導致的腸道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患者表現為腹脹、腹瀉,與腎髒蛋白丟失不成比例的嚴重低蛋白血症,伴有水腫、胸腹水。IPO在亞洲SLE患者中較常見。

  胰腺、肝髒等受累的表現

  胰腺受累也可導致急慢性腹痛,最為嚴重的是急性胰腺炎,見於2%~8%的SLE患者。診斷時應除外非狼瘡所致的胰腺炎,如高脂血症、膽道係統疾病等。狼瘡活動期可增加本病死亡率。

  肝膽係統受累和原發性腹膜炎在SLE中較少見,可能與SLE病情活動相關,且可與感染、腸梗塞、穿孔、胰腺炎、腸係膜血管炎、漿膜炎等伴隨出現,注意避免漏診。

  治療SLE的藥物也可導致消化係統並發症,如常用的糖皮質激素、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及免疫抑製劑等。

  因此,重視和了解SLE的消化係統表現,有助於早期認識、診斷和及時、恰當地治療SLE,以達到改善患者預後的目的。

關鍵字:係統性紅斑狼瘡,SLE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