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從左至右、自上而下依次為:圖1 口唇黑斑,圖2小腸多發息肉,圖3 氣囊輔助內鏡
下小腸息肉圈套切除,圖4 病理組織學檢查顯示為錯構瘤,圖5~6 空腸巨大息肉分次圈套切除 。
小腸出血約占整個消化道出血5%,常常是多種小腸病變的首發症狀,尋找小腸出血的病因是發現多種小腸疾病的關鍵。但是,由於小腸處於胃腸道的深部,而且迂曲重疊,活動度大,給臨床檢查帶來很多困難,因此小腸出血的病因診斷並不容易。
上世紀末,臨床應用的小腸疾病檢查手段主要包括:小腸鋇劑灌腸、血管造影、短距離推進式小腸鏡,這些方法無論在敏感性、特異性,還是臨床實用性和檢查範圍等方麵均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因而,相對於消化道其他部位的病變而言,小腸疾病的診斷水平一直處於相對滯後狀態。近年來,隨著推進式雙氣囊小腸鏡和膠囊內鏡的問世與開展,小腸疾病的檢出率和診斷正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期,北京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舉辦了小腸出血專題讀片會,其中部分病例為罕見病例及疑難病例,後經手術病理確診,對臨床具有較強借鑒意義。我們特邀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陸星華教授組稿,將此次讀片會上的精彩內容整理出來與讀者交流。報道分為兩部分,本期D4~D5版刊登第一部分,為兩例臨床病例討論,下期將刊登小腸出血病因分析,敬請關注。[6340401](艾彤)
色素沉著、腹痛、間斷黑便
1例Peutz-Jeghers綜合征患者小腸多發息肉的內鏡診治經過
空軍總醫院消化科 毛高平 寧守斌 金曉維
病曆摘要
患者男性,25歲,主因“黑色素沉著20餘年,腹痛、腹脹、間斷黑便1年”來我院就診。
患者1歲時發現口唇有黑色素沉著,隨年齡增長色素斑增多、顏色加深,並逐漸出現指、趾部黑色素斑。11歲時,患者出現腹痛、腹脹、排便排氣停止等腸梗阻症狀,在當地醫院行開腹手術治療,術中發現為小腸多發息肉引起的腸套疊,切除套疊部位的息肉及部分小腸後,上述症狀緩解。
1年前患者再次出現腹痛,在當地醫院接受胃鏡及結腸鏡檢查,其結果提示為胃、結腸多發息肉,遂行鏡下息肉切除,息肉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提示錯構瘤,遂診斷為普傑(Peutz-Jeghers)綜合征,又稱黑色素斑胃腸多發性息肉綜合征(PJS)。此後患者仍有間斷腹痛、腹脹,並間斷出現黑色稀便,行膠囊內鏡檢查提示小腸多發息肉,為進一步診治於2007年11月來我院就診。
患者直係親屬中無類似病例發生。
入院後檢查
患者消瘦,貧血貌,口唇、口腔頰黏膜以及指、趾末端見點片狀黑色素斑(圖1)。心肺(-),腹軟,無明顯壓痛,未觸及明確包塊,肝脾未觸及。
患者肝腎功能、凝血四項未見異常,血紅蛋白(Hb) 70 g/L,便潛血陽性。
內鏡下診治經過
膠囊內鏡檢查提示,小腸息肉大多數分布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中上段。我們選用經口途徑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進鏡至小腸距幽門約260 cm處無法繼續進鏡。
小腸鏡檢查提示:小腸內存在上百枚多發息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多數有蒂,少數為粗蒂或廣基息肉,最大者約5×6 cm,部分腸段幾乎完全被息肉堵塞,個別息肉表麵糜爛並少量滲血(圖2)。息肉多數分布在距幽門150 cm以內,胃內也可見散在分布的小息肉(直徑0.2~0.6 cm)。
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5月,該患者在我院共接受了10例次氣囊輔助內鏡檢查及治療(其中經口8次,經肛門2次)。在近4年的內鏡隨訪治療中,患者曾3次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症狀,在鏡下切除巨大息肉後,其症狀均能緩解。10次內鏡下治療共切除178枚直徑大於1cm的小腸息肉,其中直徑大於3 cm的息肉30餘枚,最大者約5×6 cm(圖3)。
至最後一次隨訪,患者小腸內大於1 cm的息肉已經全部切除,患者體重較治療前增加13 kg,血紅蛋白水平恢複正常,健康情況良好。目前患者仍在隨訪中。
■ 討論
PJS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目前比較公認的與PJS發生密切相關的基因為LKB1和STK11,均位於19p,約1/2 至2/3的PJS患者被發現有LKB1(STK11)的基因突變。基因突變不僅引起胃腸道錯構瘤的發生,也是皮膚黏膜黑素斑沉著的原因。
PJS有三大臨床特征:① 色素沉著 色素斑主要發生於口唇、指和趾,以及手掌、足底部皮膚等處;②胃腸道多發性息肉 常呈多發性,息肉可發生在整個胃腸道,以小腸多見,在胃、大腸也有生長。大部分息肉為錯構瘤性(圖4),也有少部分為腺瘤性或增生性息肉;③ 遺傳性 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往往有家族遺傳史。但是,也有50%以上為散發病例。
胃腸道多發息肉可導致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還可反複引起腸梗阻、腸套疊甚至發生腸壞死或腸穿孔。PJS患者容易發生其他器官和係統的惡性腫瘤,患癌的相對危險性比正常人群高16~520倍。
膠囊內鏡和氣囊輔助內鏡(包括雙氣囊及單氣囊小腸鏡)的臨床應用為PJS患者開辟了新的診治途徑。通過膠囊內鏡可對全消化道,尤其是小腸黏膜進行觀察,這對於了解PJS患者小腸息肉分布情況、指導小腸鏡進鏡途徑具有指導意義。但對於有腸梗阻症狀的患者,不宜進行膠囊內鏡檢查,以免發生膠囊滯留於梗阻部位。雙氣囊小腸鏡不僅能直接觀察深部小腸黏膜,而且能對部分小腸疾病進行鏡下治療。
空軍總醫院消化科自2004年開始PJS氣囊輔助內鏡下的診治工作。利用雙氣囊小腸鏡對小腸息肉進行定期檢查,並分期分批切除小腸多發息肉。目前已經對84例PJS患者的1400餘枚小腸息肉成功進行了鏡下摘除治療,其中包括350餘枚直徑大於3 cm的巨大小腸息肉,從而使30餘例患者避免了外科開腹手術,有38例患者小腸息肉(>1cm)基本切除幹淨(圖5、6)。
小腸鏡治療小腸息肉具有以下優勢: ① 與開腹手術相比創傷較小,不會造成傳統手術切除小腸所致的短腸綜合征; ② 療效顯著,一次操作可切除多枚小腸息肉,我們平均單次操作切除息肉數量為10枚左右,最多達44枚; ③ 可重複檢查及治療,通過反複內鏡診治,有望將小腸多發息肉全部切除,而且能及時發現新生的息肉並進行治療。
因此,我們認為,可以利用膠囊內鏡監測PJS小腸息肉,應用氣囊輔助內鏡進行息肉的切除治療,實現優勢互補。
■ 點評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陸星華教授
PJS為遺傳性疾病,直至上個世紀末,隻能通過胃、結腸鏡進行部分息肉切除。自2003年膠囊內鏡及帶氣囊小腸鏡相繼問世,彌補了小腸疾病診治領域的空白。空軍總醫院在該領域中工作較為突出,對於84例PJS患者的1400餘枚小腸息肉,均成功進行了小腸鏡下息肉切除術,沒有發生並發症。該技術創傷性小,避免了傳統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