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華教授在第八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上作了相關報告
慢性便秘主要是指糞便幹結、排便困難或不盡感以及排便次數減少等,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常見病症。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精神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慢性便秘已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根據結腸動力學改變,慢性便秘患者主要分為兩種類型:1.結腸轉運延遲;2.糞便沿結腸正常通過,但是在直腸內被保存時間過長。了解和確定患者結腸動力學改變可以指導臨床治療的選擇,如結腸轉運延遲可用促動力藥物,而輸出道梗阻可用生物反饋治療。
結直腸傳輸時間是反映結腸運動功能的重要指標。測定結直腸傳輸時間的理想方法應為:生理狀態下、非侵襲性、真實地反映食團沿著消化管推進的過程。目前臨床上可選用的方法包括:鋇條結腸傳輸試驗、結腸閃爍顯影和新型的生物磁療法。臨床上絕大多數經驗均來自於檢測使用攝入鋇條後拍攝腹部平片來了解鋇條在結腸的傳輸情況,以此來測定結腸傳輸時間。這項檢測技術具有實用性、可靠性、簡易性和可重複性的特點,可以在基層醫院檢測,不需要去專科醫院,已被患者、消化科醫生、放射科醫生以及其他相關技術人員廣泛接受。
國外鋇條結腸傳輸試驗的常用方法為:患者在連續6天內,每天上午9時口服一定數量鋇條,在服用完最後1次鋇條後1天拍攝腹部平片1張,就可以運用相應的公式計算出全結腸和節段結腸的轉運時間(CTT)。本研究使用以上方法(圖1A)測定了5名健康誌願者結腸傳輸時間,發現國人傳輸過快,鋇條均排出體外,無法準確計算鋇條排除率和CTT。我們分析,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排便習慣為1-2次/日或1次每日,1天內很可能就把攝入的鋇條全部排出體外,因此以歐美學者建議的24小時(h)的間隔時間不適用於中國的情況,以前的研究也發現華人結腸傳輸可能較歐美發達國家快。我們試驗方案進行了更改(見圖1B):吞服鋇條的數量和次數均不變,間隔時間由24h縮短為12h,拍攝腹部平片的次數也不變。如果我們將M1、M2和M3視為1種鋇條,我們通過公式可計算出相應的直腸乙狀結腸以上CTT(LRCTT,即左半和右半結腸傳輸時間之和)、直乙狀結腸傳輸時間(SRTT)。由於小部分正常人存在輸出梗阻,為了排除影響,本研究認為直腸乙狀結腸以上的CTT較全結腸CTT更能真實反映全結腸傳輸快慢。如果我們分別以M1和M2鋇條為標誌物,則可分別計算出36h鋇條排除率、48h鋇條排除率、60h鋇條排除率和72h鋇條排除率。鋇條排除率和結腸傳輸時間均可以反映結腸傳輸快慢。
與歐美和中國香港研究人群相比,我們的研究發現:1)男性結腸傳輸快於女性:男性誌願者在36 、48和72h鋇條排除率明顯高於女性;其直乙狀結腸以上結腸傳輸時間和RSCTT較女性明顯縮短;男性誌願者結腸傳輸快於女性。2)年齡對結腸傳輸影響不大:180名健康誌願者的結果顯示:各個時間點鋇條排除率在3個年齡組別間均無明顯差異;3組誌願者結腸傳輸時間未發現有顯著性差異。3)以攝麵食為主的誌願者的結腸傳輸快於以攝入大米為主食的正常人群:河南地區正常人群(平時主食以麵食為主)各個時間點鋇條排除率均稍高於湖北地區誌願者(平時主食以大米為主)。湖北地區健康誌願者直腸乙狀結腸以上傳輸時間要明顯慢於河南地區健康人群。綜上所述,攝食大米為主者結腸傳輸明顯慢於攝食麵食為主者,且差異主要集中在直腸乙狀結腸以上(左半和右半結腸)。4)國人結腸傳輸明顯快於歐美:本研究中健康中國人群全結腸傳輸時間正常值上限(Mean+2SD)為 45h(男性:39h ;女性:50h),較歐美報道的CTT結果明顯縮短。國人結腸傳輸明顯加快,1.飲食結構與差異:國人飲食中纖維素成分較西方人多,西方社會以高脂肪高熱量飲食為主,而高纖維素飲食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加速排空;高脂飲食會延緩腸道傳輸功能。2.生活方式差異:國人體力活動較西方人多,液體攝入也更多,而運動量和液體攝入量可能與人群結腸傳輸快慢相關;4.歐美人一般較中國人高大,體型上的差異也可能導致中國人群胃腸傳輸較歐美人快。
綜上所述, 湖北地區(主食為大米)誌願者結腸傳輸慢於河南地區(主食為麵食);男性結腸傳輸快於女性;結腸傳輸在年齡組別上無顯著差異。本方法既可以計算不同時間點鋇條排除率,又可以計算出結腸傳輸時間,能夠更真實客觀地反映結腸傳輸功能。此方法操作簡單,花費小,基層醫院都可以開展,對於便秘患者的診斷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鏈接:第八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