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IDA)是消化內科門診常見的疾病。因結腸癌或胃癌導致的胃腸道失血和乳糜瀉是缺鐵性貧血最重要的病因。但在消化內科臨床醫師的工作中,對IDA常常缺乏係統的認識。
2011年6月6日,《消化道》(GUT)雜誌在線發表了英國胃腸病學會《缺鐵性貧血診療指南》,這個指南主要針對西方消化內科醫師和胃腸外科醫師,但不適用於有顯性失血和消化道症狀者。在無顯性失血和消化道症狀的患者中,以IDA為線索,進行規範檢查,對篩查和診斷消化道腫瘤等疾病有一定的價值。同樣,在我國消化領域,對IDA進行規範化處置也非常重要。
為此,我們在本版對該指南進行介紹,並邀請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錢家鳴教授及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楊雲生教授點評,希望給我國消化醫師以借鑒。
指南精粹
缺鐵性貧血的定義
貧血定義為實驗室相關檢查結果低於正常值下限(B)。任何水平的貧血存在鐵缺乏時均應給予檢查(B)。血紅蛋白值越低,越可能存在嚴重的潛在疾病,更急需就診(B)。
紅細胞指數是無慢性疾病或血紅蛋白病時鐵缺乏的敏感指標(A)。當有種族背景的患者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時,建議行血紅蛋白電泳檢查,而避免不必要的胃腸檢查(C)。
血清鐵蛋白是檢測缺鐵最有價值的方法(A)。
檢查
建議所有絕經後婦女和全部男性患者在明確有IDA後均接受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檢查,除非有明確的胃腸道顯性失血病史(A)。全部患者均應行乳糜瀉篩查(B)。
若初始已進行了食管胃十二指腸內鏡(OGD)檢查,則進展期胃癌或乳糜瀉患者可不接受下消化道檢查(B)。對於50歲以上或貧血嚴重或有明確結腸癌家族史的患者,即使明確有乳糜瀉存在,仍應考慮行下消化道檢查(B)。
結腸鏡和CT結腸成像均可用作IDA患者的下消化道檢查,以前者為優(B)。兩者均優於鋇灌腸檢查,但當兩者均無法施行時,可考慮鋇灌腸檢查。
除非有提示小腸疾病的症狀,或鐵劑治療時血紅蛋白水平不能恢複或維持,否則無須進一步對小腸行直視性檢查(B)。
對於OGD檢查和結腸鏡檢查結果均正常的複發性IDA患者,如有幽門螺杆菌感染,應予以根除(C)。
便潛血檢查在IDA的檢查中並無益處(B)。
絕經後IDA婦女應就乳糜瀉進行篩查,對於50歲以上、存在胃腸疾病症狀和有明確結腸癌家族史的患者,還應進行下消化道檢查(B)。
建議對50歲以上的胃切除術後IDA患者行上、下消化道檢查(B)。
對缺鐵但無貧血的患者,內鏡檢查極少檢出惡性病變,僅考慮對超過50歲、醫師已與之討論了風險和潛在獲益後的患者實施內鏡檢查(B)。隻有絕經後婦女和50歲以上男性有缺鐵但無貧血,應行胃腸道檢查(C)。
直腸檢查罕有價值,有直腸出血和裏急後重等症狀的患者可將直腸檢查延遲至結腸鏡檢查後進行。尿血檢查非常重要(B)。
治療
所有患者均應補充鐵劑,以糾正貧血和補充機體鐵儲備(B)。當鐵製劑無法耐受時,可考慮經外周靜脈補鐵(C)。對於因嚴重貧血導致心血管病變或有心血管風險的患者,建議輸血治療(C)。注:A、B、C表示推薦等級。
■專家點評
提高認識 完善我國相關診療規範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 錢家鳴
英國胃腸病學會《缺鐵性貧血診療指南》提出,IDA在發達國家成年男性和絕經後婦女中的發生率為2%~5%。在我國,上述人群的IDA發病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特別是後者,因為通常認為,IDA主要發生在育齡期婦女,由於月經周期及出血量過多所致。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胃腸道失血也是IDA的主要病因,其中因結腸癌或胃癌導致的胃腸道失血是IDA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因此,IDA是胃腸科門診中較為常見的疾病。
隨著我國疾病譜的變化,如各種免疫相關腸道炎症的增加以及結腸癌發病率升高,腸道疾病導致IDA應該引起重視;再者,我國將進入老齡化社會,重視IDA及加強對IDA的診斷與規範化治療尤為重要。
但是,中國的IDA病因分布是否與國外一樣,還有待深入研究,以積累我國的資料,並建立相關診治建議。
應該重視無消化道症狀的IDA
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 孫國輝 楊雲生
IDA在發展中國家的發生率較發達國家高。在臨床上,對於伴有顯性失血和消化道症狀的IDA患者,消化醫師很快會製定相應的消化道檢查計劃,不管其是否已接受了有關貧血的檢查。但對於無消化道症狀的IDA患者,規範化處置在國內尚無共識。
該指南強調乳糜瀉篩查。乳糜瀉在北美、北歐和澳大利亞發病率較高,在我國發病率很低,不提倡篩查。
CT結腸成像是不耐受結腸鏡和鋇灌腸檢查患者的另一選擇,但目前國內開展的很少。
該指南提出“便潛血檢查在IDA的檢查中並無益處”,但缺乏隨機對照研究或薈萃分析支持(推薦等級B)。在臨床上,便潛血陽性常提示消化道隱性失血,是篩查消化道腫瘤的重要線索。
重視輸血而忽略補鐵是消化內、外科醫師的通病,應嚴格把握輸血指征。
總之,該指南值得我國消化內科醫師有選擇性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