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氣囊小腸鏡(DBE)由山本博德發明並首先用於臨床,於2003年推向市場。該裝置是在長200 cm的鏡身前端配有可裝卸的氣囊,另外配備長145 cm的外套管,外套管的前端也有氣囊,有氣泵通過兩個導管分別與兩個氣囊相連(圖1)。
膠囊內鏡分別經口或經肛進鏡。檢查時,患者通常采取左側臥位,但經肛進鏡者可根據操作需要改變體位。進鏡時,醫師和助手協作配合,利用兩個氣囊交替固定腸管,依次進行充氣、放氣動作,緩慢、均勻、有效地插鏡至小腸深部,以有效長度僅200 cm的內鏡和柔軟的外套管交替插入,來完成對全小腸的觀察(圖2)。
雙氣囊小腸鏡操作比較簡單,受檢者耐受性好,但也有並發小腸黏膜損傷甚至穿孔的相關報告。在理論上,雙氣囊小腸鏡能使整個小腸得到全麵的檢查,同時還可以進行活檢、黏膜染色、標記病變部位、黏膜下注射及息肉切除等處理。
值得關注的是,雙氣囊內鏡在到達患部後可撤出,而外套管球囊固定在患部附近,這極大地增加了治療裝置的選擇範圍;外套管留於原處還便於內鏡再次插入行治療後的內鏡評價,因此,這是一項非常令人振奮的內鏡技術。
雙氣囊小腸鏡與膠囊內鏡的聯合
湯敏等研究顯示,對於膠囊內鏡檢查陰性的患者,雙氣囊小腸鏡診斷率為13.8%(12/87例)。在研究中,87例經膠囊內鏡檢查未發現可解釋其臨床症狀和體征的病灶或未發現疑似病灶的陰性患者進一步接受雙氣囊小腸鏡檢查,額外檢出小腸病變12例,包括小腸憩室和小腸血管發育不良等。膠囊內鏡漏診主要是因其不能注氣使腸腔展開,而找不到憩室開口。
李運紅等報告,梅克爾(Meckel)憩室也麵臨類似情況。膠囊內鏡診斷陰性患者通過雙氣囊小腸鏡檢查又檢出4例小腸血管發育不良,表現為較小血管性病變和毛細血管擴張症,這與檢查時無活動性出血、病變較小以及膠囊內鏡圖像分辨率不如電子內鏡有關。
有國外學者對雙氣囊小腸鏡與膠囊內鏡檢查結果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兩者的診斷陽性率相似,但雙氣囊小腸鏡檢查發現了2 例膠囊內鏡檢查未確診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的出血來源,更可對病灶進行相應的治療幹預。
新川(Arakawa)等對OGIB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顯示,4例膠囊內鏡檢查陽性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陰性的患者存在小腸粘連、癌性腹膜炎等病變,阻礙小腸鏡通過小腸中段;在11例小腸鏡檢查陽性而膠囊內鏡檢查陰性的患者中,6例病灶位於十二指腸或空腸近段,這是因為膠囊通過過快而遺漏病變,另外5例病灶位於Roux-en-Y術後空腸襻或憩室,膠囊未能靠近該處。研究者建議聯合應用這兩種檢查手段,取長補短,以優化小腸疾病的診斷。
利用雙氣囊小腸鏡診斷小腸腫瘤
小腸腫瘤起病隱匿,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傳統檢查手段診斷小腸腫瘤的陽性率和準確率均較低。
鍾捷等對59例臨床懷疑小腸腫瘤的患者施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通過對氣囊交替充放和內鏡勾拉,多角度反複觀察腫瘤的形態大小、表麵黏膜、病變範圍和腔內生長情況,以評估腫瘤的性質,並可在最佳的視野下取組織病理活檢,檢出率為88.1%。
福本(Fukumoto)等將小腸鏡與超聲內鏡結合,可清晰顯示小腸病變的層次來源與基本特征,從而提高了黏膜下層來源、腔外生長傾向腫瘤與係膜病變的檢出能力。由此可見,雙氣囊小腸鏡技術的發展為小腸腫瘤的定性、定位提供了多重的客觀證據,從而逐步取代傳統檢查手段,成為小腸腫瘤乃至小腸疾病的重要檢查手段。
雙氣囊小腸鏡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由於患者自身原因,比如老年、憩室病、身材過於肥胖或消瘦、腹部或盆腔術後、腸道準備差等因素,增加了結腸鏡操作的困難而無法到達回盲部,可嚐試用雙氣囊小腸鏡代替,以完成全結腸的檢查。文獻報告,雙氣囊小腸鏡插入回盲瓣的成功率是88%~100%,操作時間為28~51 min,未出現並發症。
眾所周知,可常規采用十二指腸鏡進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但其無法完成Roux-en-Y術後及膽管空腸吻合術後的ERCP。帶氣囊的小腸鏡可以到達十二指腸殘端的乳頭或膽管空腸的吻合口,之後進行插管。
有學者報告,經雙氣囊小腸鏡行消化道改道術後胰膽管係的插管率達64%~94%,操作時間為62~86 min。上述臨床研究均證實了雙氣囊小腸鏡技術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據報告,隨著操作者經驗的不斷累積(>150 次操作),雙氣囊小腸鏡檢查的進鏡深度會不斷增加,完成全小腸檢查的可能性也不斷升高(8%~63%)。在單純用於檢查時,雙氣囊小腸鏡的並發症發生率約為1.7%,主要為穿孔、損傷出血和胰腺炎。但在用於治療時,雙氣囊小腸鏡並發症的風險明顯上升,達4.3%,主要是治療過程中引起的穿孔。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 馬麗黎 陳世耀 姚禮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