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由於其解剖位置、結構和生理學特點,傳統的胃腸鏡檢查僅能對一小部分小腸黏膜進行直視檢查,而其他影像學檢查如小腸氣鋇造影、核素掃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對小腸疾病的診斷價值也比較有限。因此,長期以來小腸一直是消化道檢查的盲區,小腸疾病也由於檢查手段的限製而難以得到正確診斷。近年,隨著膠囊內鏡和氣囊小腸鏡的發明和應用,使得全小腸檢查成為可能,小腸疾病的診斷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世界上首粒膠囊內鏡於1999年問世,並於2001年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準上市,填補了小腸無創性、可視化檢查的空白,並在臨床應用中得到迅速發展。膠囊內鏡係統主要由攝像膠囊、數據記錄儀和工作站3個部分構成(圖)。
膠囊內鏡的優點
與傳統內鏡相比,膠囊內鏡具有操作方便、無創、無交叉感染、容易耐受、無需鎮靜劑等優點。而且,拍攝的彩色圖像清晰,為醫師和患者提供全胃腸道圖像,對小腸病變診斷率高,是小腸疾病篩查的理想方法,在高端體檢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對於不明原因的小腸出血, 膠囊內鏡是最安全有效的診斷方法,其診斷率可達38%~93%。同時,膠囊內鏡對食管、胃及結腸疾病也有一定的檢出率。科曼(Korman)等采用膠囊內鏡對消化道運動及傳輸時間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認為其對消化道動力研究有一定價值。
隨著科技發展,膠囊內鏡拍攝圖片的像素有大幅度提高,接近高清標準;隨身佩戴的記錄儀被設計得越來越輕巧,提高患者的舒適性;便攜式實時監測為醫師和患者隨時觀察膠囊工作情況提供了可能。
膠囊內鏡檢查的局限性
目前,膠囊內鏡還存在一些缺點,如內鏡的視野角度最大僅為140°,視野不夠寬闊,視距較短,難以觀察較大或較遠的病灶和擴張的腸壁全周。再有,膠囊內鏡在腸道內拍攝圖像是隨機性行為,並沒有較強的選擇性和針對性,不能對可疑病灶進行重點觀察。
膠囊內鏡主要依靠消化道蠕動波向前移行,如果移行速度太慢,則檢查費時較長,甚至無法完成全小腸檢查,從而使小腸疾病的檢出率下降;如果移行速度過快,則可能無法發現或明確是否存在腸道病變。而且膠囊隨著蠕動波移行,不能人為控製其方向,也易出現漏檢。
此外,膠囊內鏡目前僅可視物,無法進行內鏡下活檢和相關治療。
膠囊內鏡檢查成功的決定因素
首先,腸道內容物的存在會影響對腸道黏膜的觀察。通常情況下,患者檢查前12 h禁食,檢查開始2 h後可以喝水,4 h後可以進簡餐。
其次,胃排空時間和小腸蠕動的快慢會影響膠囊向前運行的速度,導致不能完成全小腸檢查。研究顯示,不能完成全小腸檢查的發生率約為25%。腸道清潔藥物(如聚乙二醇溶液、口服磷酸鈉)和消泡劑二甲基矽油或促胃腸動力藥(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替加色羅、紅黴素)可以改善小腸的清潔度,並可能提高全小腸檢查的成功率。然而,最佳的用藥類型、劑量及給藥時機等,目前仍未達成共識。
此外,有學者提出,對於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腸道準備時應用的液體可能會衝走腸道內血液,以致影響出血病灶的定位。因此,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是否適合導瀉等腸道準備,仍需進一步研究。
工作站
工作站可以與數據記錄儀連接,實時監測膠囊內鏡檢查過程,但其主要用於檢查結束後采集圖像的分析與處理。
膠囊內鏡檢查的禁忌證及並發症
嚴重動力障礙、消化道梗阻、狹窄及瘺管形成是膠囊內鏡檢查的絕對禁忌證。體內置入心髒起搏器或其他電子醫學儀器也不適合進行膠囊內鏡檢查。研究提示,腹部手術史、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腸腔內新生物、小腸克羅恩病等為影響膠囊內鏡未完成全小腸檢查的主要因素。
在選擇膠囊內鏡檢查時,醫生最擔心的往往是膠囊的滯留問題。衛煒等報告,膠囊滯留率為10.0%,其中克羅恩病患者的問題最突出,滯留率達11.9%,其次為膠囊滯留在較大的憩室中。龍多諾蒂(Rondonotti)等報告,在700例次檢查中發生膠囊滯留183例。國外報告,因吞咽困難而不能完成檢查者占到16.4%,我國報告相關的發生率達33.0%。
應進一步規範膠囊內鏡檢查前的相關檢查,如全消化道X線鋇餐造影,以排除消化道梗阻及大的憩室。目前,探路膠囊係統已問世,將有助於避免膠囊滯留帶給患者的手術之苦。
膠囊內鏡的明天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研究人員正在從事膠囊式微型診療係統的研究開發工作,從而推動著膠囊內鏡朝著微型化、智能化及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
日前,日本龍穀大學與大阪醫科大學共同開發出可在體外自由控製膠囊內鏡動作的驅動裝置,使膠囊的運動速度和方向可以從外部遠程自由操控。
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膠囊內鏡有可能通過準確定位,實現組織活檢或藥物注射,或者通過腎上腺素注射、熱探頭、氬離子電凝技術等實施止血。
膠囊內鏡還可能兼具特殊檢查儀的功能,檢測腫瘤標誌物(如癌胚抗原),或行血清學檢查,以及檢測各種細胞因子、pH值、溫度及壓力。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 馬麗黎 陳世耀 姚禮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