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消化醫師應關注IBD相關骨質疏鬆

作者:李攀 錢家鳴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2-10

  “ 我國IBD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但目前我國炎症性腸病(IBD) 患者合並骨質疏鬆相關研究尚較少,需要進行多中心研究。”

  骨質疏鬆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及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炎性腸病相關 骨質疏鬆發生率較高

  胃腸道疾病也可導致骨質疏鬆和骨量減少,其中IBD患者合並骨代謝異常較多,特別是克羅恩病(CD),超過40%的患者小腸受累,且青少年起病,故其相關的骨質疏鬆備受關注。

  有研究顯示,IBD患者骨質疏鬆和骨量減少的發生率分別為22%~77%和17%~41%,相關的脊柱骨折發生率為7%~22%,而非脊柱骨折的發生率是27%。

  有部分研究顯示,IBD患者的骨折發生風險增加1.4~1.6倍,但另有部分研究則顯示IBD患者骨折風險並不增加。

  2011年1月,《胃腸 病學》(Gastroenterology)雜誌上發表了IBD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與骨代謝相關的文章。

  荷蘭學者對23例緩解期CD患者的骨代謝各項指標進行了全麵細致的觀察,對骨量減少(-2.5≤T≤-1)的CD患者進行了經髂骨活檢,並采用了可靠性好的骨組織形態學計量分析技術。

  結果顯示,CD患者鬆質骨體積較正常對照減小(18.90%對25.49%,P<0.001),骨礦物質沉積率也降低(0.671 μm/d對0.746 μm/d,P<0.01)。這提示CD患者的骨形成與骨吸收均降低。

胃腸疾病相關 骨質疏鬆的治療措施

  胃腸道疾病患者並發骨質疏鬆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顯示,骨質疏鬆的發生主要與疾病本身(包括營養不良、維生素D和鈣吸收障礙、炎症因子等)及疾病治療(如應用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等)相關。

  IBD患者骨質疏鬆與骨形成不足有關。絕經後骨質疏鬆是骨形成和骨吸收均增加,但骨吸收速率高於骨形成速率。

  基於胃腸道疾病所致骨質疏鬆的發生機製不同,荷蘭學者對目前常見胃腸道疾病並發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雙膦酸鹽(骨吸收抑製劑)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對於胃腸道疾病合並骨質疏鬆的患者,促進骨形成的藥物及有效控製炎症的治療,似乎比單用骨吸收抑製劑治療更適合。

我國須重視 IBD相關骨質疏鬆研究

  不同原因所致骨質疏鬆的發生機製並不完全一致。如何早期識別可能發生骨質疏鬆的胃腸道疾病患者,並予以恰當的治療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我國 IBD 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但目前我國 IBD 患者合並骨質疏鬆相關研究尚較少,且多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尚未見到導致骨折的報告。因此,我國IBD患者並發骨質疏鬆情況,特別是導致骨折發生率仍需要多中心的研究。

關鍵字:消化醫師,IBD,骨質疏鬆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