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輕癱是指排除胃的器質性梗阻性病變後、表現為胃排空延遲的一種動力紊亂性疾病。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胃輕癱對於致死率和致殘率的影響不容忽視。糖尿病是胃輕癱的常見病因,約1/3的胃輕癱由糖尿病引發。糖尿病胃輕癱的發生除導致營養不良外,還可能影響血糖控製和糖尿病繼發器官病變。2011年1月《臨床胃腸病學與肝病學》(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9(1):5]刊登美國梅奧醫院卡米列裏(Camilleri)教授的綜述,就糖尿病胃輕癱的流行病學、發病機製和治療進展進行詳盡介紹,現擇其精要,介紹如下,並特邀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柯美雲教授點評,以饗讀者。
流行病學
2007年,一項對美國白人的調查顯示,校正年齡後人群胃輕癱發病率為24.2例/10萬人,其中男性9.6例/10萬人,女性 37.8例/10萬人。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通常在糖尿病確診10年後可能發生胃輕癱。胃輕癱一旦發生,即使血糖得到控製,也將持續存在。
發病機製
胃輕癱以胃排空延遲和胃容受功能受損為主要特征。胃排空需要平滑肌、腸道與外源性自主神經以及特殊起搏細胞——Cajal間質細胞(ICC)的協同作用。糖尿病中的一些異常可以引發多種胃動力障礙(見右圖),包括自主神經病變、腸道興奮和抑製神經病變、ICC異常、血糖急性波動、用於降低餐後血糖的腸促胰素類藥物以及心理因素。
自主神經病變在糖尿病胃輕癱較為常見。假飼試驗發現,該類患者存在胰多肽反應遲鈍和胃分泌減少。形態學研究發現,迷走神經可發生脫髓鞘改變,椎前交感神經節的軸突和樹突也存在異常,提示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都參與了糖尿病胃輕癱的發生。
人與動物研究均提示,胃輕癱時,最常見的胃細胞病變是神經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達減弱和ICC缺失。
ICC細胞在胃腸道內可產生控製平滑肌收縮的慢波,其與神經傳遞有關。當患有糖尿病時,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缺乏,導致ICC損傷。同時,糖尿病的氧化應激狀態也可造成ICC缺失。
此外,一些醫源性因素導致迷走神經損傷也可誘發胃輕癱。
診斷
對於有症狀的患者,如已證實存在胃排空延遲,並經內鏡或放射學檢查除外梗阻和其他器質性病變後可診斷胃輕癱。若患者無症狀,僅檢查提示排空的異常,則診斷為胃排空延遲。
診斷方法目前多采用核素固體胃排空測定。
治療原則
目前的治療包括: 恢複水分、電解質、營養(腸內營養優於腸外)均衡,控製血糖; 對症處理緩解疼痛可試用三環類抗抑鬱藥物;慎用止吐藥; 應用促動力藥物,包括5羥色胺4(5-HT4)受體激動劑和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胃動素受體激動劑紅黴素也有較好療效。但是,鑒於甲氧氯普胺可能引起遲發性運動障礙,受到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警告,應謹慎應用。而一些新型的促動力藥物,如阿奇黴素、生長素類似物TZP-101等近年備受關注。
此外,還有學者報告,采用手術或幽門部注射肉毒毒素以及胃電刺激(GES)治療取得一定效果,其中GES是通過置入高頻、低能量電極刺激胃收縮運動,其療效已在全人群中得以證實,但尚無證據證實其對特發性胃輕癱有效。
■ 鏈接
多中心研究揭示特發性胃輕癱臨床特征
2011年1月《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研究顯示,特發性胃輕癱主要累及年輕女性,半數為急性起病,許多患者超重。嚴重的胃排空延遲與惡心和食欲減退症狀較重相關。特發性胃輕癱臨床表現多樣,與性別、體質指數、起病情況和胃排空延遲狀況有關。
該研究納入美國國立糖尿病、消化疾病和腎髒疾病研究所(NIDDK)胃輕癱臨床研究學會登記的特發性胃輕癱患者243例,患者平均年齡41歲,88%為女性,46%的患者超重,50%為急性起病,19%有感染的前驅症狀。28%的表現出嚴重胃排空延遲。主要臨床症狀為惡心(34%)、嘔吐(19%)和腹痛(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