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患者女性16歲,因“確診係統性紅斑狼瘡(SLE)6個月,反複腹瀉、嘔吐4個月,加重3天”入院。根據患者3次住院的症狀和檢查結果,最終診斷為SLE、狼瘡性腎炎、假性腸梗阻(IPO)、雙側腎盂輸尿管積水。該病曆提示,慢性IPO是一種表現為腸梗阻症狀和體征但無機械性腸梗阻證據的綜合征,當SLE合並IPO時常合並腎盂輸尿管積水和間質性膀胱炎;治療是針對原發病的免疫抑製治療和對症支持治療。
病曆簡介
患者女,16歲,因“確診係統性紅斑狼瘡(SLE)6個月,反複腹瀉、嘔吐4個月,加重3天”入院。患者因先後出現眼瞼及下肢水腫、尿蛋白和尿隱血、多個關節疼痛、血常規三係減少等,於6個月前來我科就診,並被診為SLE。其中,SLE疾病活動性指數(SLE-DAI)為11分,腎活檢示狼瘡性腎炎Ⅳ型[活動性指數(AI)6分,慢性指數(CI)0分]。在0.5 g/d甲潑尼龍衝擊3天後,患者繼續接受30 mg/d潑尼鬆和0.75 g/d嗎替麥考酚酯治療;後因抽血處感染而停用嗎替麥考酚酯,潑尼鬆減至15 mg/d,口服抗生素後好轉出院。
4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痛伴發熱,無腹瀉、嘔吐,體溫最高為39℃,第二次入住我科。檢查結果示,肝酶升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陰性。住院期間,患者出現腹脹、腹瀉(黃色水樣便),大便常規及細菌培養無異常;每天排尿10~15次,雙腎B超提示腎盂、上段輸尿管積水,膀胱殘餘尿量約84 ml。患者接受抗感染、止瀉等對症治療,潑尼鬆增至45 mg/d,消化道症狀好轉。磁共振成像(MRI)示雙側腎積水消失,肝酶下降,患者出院。3天前,患者再次無明顯誘因地出現發熱、畏寒。2天前,開始發生頻繁嘔吐,黃色稀水便3次/天,體溫38.2℃,查血白細胞(WBC)10.3×109/L,中性粒細胞(N)83%。為進一步診治,於2009年5月5日第三次入院。
相關檢查
體格檢查 體溫36.8℃,心率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13/68 mmHg。慢性病容,神智清,輕度貧血貌,淺表淋巴結無腫大,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腹軟,無壓痛、反跳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稍活躍。雙腎區無叩痛,雙下肢無水腫。
尿液檢查 尿沉渣陰性,尿蛋白0.33 g/24h,尿量1660 ml/d。
血液檢查 血紅蛋白93 g/L,WBC 9.1×109/L,N 86%,淋巴細胞(L)12%,血小板159×109/L;血生化正常;抗核抗體(ANA)1:256,抗心磷脂抗體(ACL)-免疫球蛋白(Ig)M陽性(14.12 MPL-U/ml),抗雙鏈DNA(ds-DNA)抗體、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肽抗體譜、抗內皮細胞抗體(AECA)、抗中性粒細胞髓過氧化物抗體(MPO-ANCA)、抗中性粒細胞蛋白酶3抗體(PR3-ANCA)均陰性。
病原學檢查 血、大便、尿液培養均陰性。
影像學檢查 脊髓MRI(5月20日) 示,腰4-5及腰5-骶1椎間盤輕度膨隆。餘見圖。
圖 影像學檢查結果 A: 腹部平片(5月13日及18日) 上腹部腸管見數個大小不等液氣平麵,呈階梯狀改變,提示不完全性腸梗阻。 B:雙腎B超(5月19日) 右側腎盂積水。 C: 複查雙腎B超(6月22日) 左腎/右腎96×48×45/95×47×39 mm,雙腎內腎盂腎盞擴張明顯緩解。 D:腹部CT(5月18日) 腹腔腸管擴張伴腸壁及腸係膜增厚水腫、中下腹腸曲聚集粘連;雙側腎盂及輸尿管上段擴張。 E:複查腹部CT(5月26日) 雙側腎盂及輸尿管上段稍擴張,腎周筋膜稍增厚;腸腔內稍擴張積液,提示不完全性腸梗阻可能。 F:複查腹部CT(6月11日) 未見明顯腸梗阻表現。
鑒別診斷
患者為SLE確診青少年女性,存在多係統受累,1.5 g甲潑尼龍衝擊+潑尼鬆聯合嗎替麥考酚酯治療有效。針對入院初期的消化道症狀,主要應進行以下鑒別診斷。
藥物副作用 在服用嗎替麥考酚酯後,部分患者可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瀉、便秘、惡心、嘔吐、消化不良,但多為自限性,停藥可恢複,且與使用劑量相關。在停用嗎替麥考酚酯後,該患者的消化道症狀並未緩解,故可排除單純藥物因素。
感染 無論SLE本身還是使用大劑量免疫抑製劑,均可導致患者免疫力低下。若反複出現消化道症狀,則應考慮腸道感染的可能。然而,此患者的大便培養及常規鏡檢均未能提供感染證據,且抗感染治療效果不明顯,故可排除感染的可能。
中樞神經係統損傷 SLE可造成中樞神經係統損傷,嚴重者可致橫貫性脊髓炎,表現為尿瀦留、排尿無力。但該患者除尿瀦留、排尿無力外,無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病理征陰性,胸、腰髓MRI檢查無陽性發現,因此可初步排除脊髓受累所致尿瀦留和胃腸功能障礙。
在病程中,該患者的消化道症狀和腎積水反複發作,且症狀呈現一定的先後順序,即先惡心、嘔吐、腹瀉,繼而肛門排氣減少,其後出現尿頻、尿急、尿無力等症狀,再輔以影像學檢查結果,擬診為假性腸梗阻(IPO)和腎積水。依據病因學,IPO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中後者的主要病因是結締組織病。在SLE合並IPO的病例中,患者常會出現尿路梗阻和積水,有時亦可能以後者為首發症狀。
由上我們認為,自2009年1月至本次入院期間,患者反複發作的消化道症狀可能為SLE並發IPO所致,反複尿路感染、腎積水亦為SLE並發症。
最終診斷
● SLE(累及腎髒、胃腸道、輸尿管、膀胱等)
● 狼瘡性腎炎(Ⅳ型)
● 假性腸梗阻
● 雙側腎盂輸尿管積水
隨訪情況
在出院3個月後,患者病情穩定,尿量為1500 ml/d,單次尿量150~200 ml/d,無尿路刺激症狀,尿檢陰性,血常規正常。正常進食,無腹瀉、腹脹、腹痛、惡心等症狀。仍接受20 mg/d潑尼鬆口服維持治療。
表 患者主要治療措施及臨床症狀變化情況 注:Pred潑尼鬆,MP 甲潑尼龍注射劑,IVIg 注射用人丙種球蛋白。
病例討論
SLE合並IPO者易被延遲診斷
患者為係統性紅斑狼瘡(SLE)確診病例,早期受累髒器主要集中於腎髒、血液係統和關節。2009年1月,患者開始出現胃腸道症狀及尿瀦留,但SLE合並假性腸梗阻(IPO)及腎積水的診斷於數月後才獲得。因此,該病例屬延遲診斷。
慢性IPO是一種表現為腸梗阻的症狀與體征、但臨床上卻無機械性腸梗阻證據的綜合征。原發性IPO是由腸平滑肌異常(肌病型)或腸神經係統異常(神經元病型)造成。繼發性IPO的病因主要有結締組織病(如SLE)、內分泌紊亂(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帕金森病、副癌綜合征、巨細胞病毒或EB病毒感染等。
SLE導致IPO發病的機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解釋有以下3種,即① SLE引起免疫複合物在小血管壁沉積,導致慢性缺血,引起腸道平滑肌纖維化和萎縮,伴特征性黏膜下及漿膜血管增生;② 特發性平滑肌異常、神經病變或平滑肌自身循環抗體引起平滑肌運動障礙;③ 漿膜腔炎症和積液。
當SLE合並IPO時,亦常合並輸尿管腎盂積水及間質性膀胱炎,後兩者間可能有相同的發病機製。SLE相關性輸尿管及膀胱受損的病理基礎可能為,彌漫性小血管炎導致神經炎和平滑肌功能障礙、逼尿肌痙攣造成膀胱輸尿管返流以及膀胱輸尿管連接點慢性纖維化。
SLE合並IPO相當罕見,我國北京協和醫院、上海仁濟醫院、武漢同濟醫院三家大型綜合醫院在5~10年間的完整病例也僅有30餘例。李守新等對國內外文獻所報告的50例SLE合並IPO患者情況進行了薈萃分析,結果顯示,男性2例,女性48例,起病年齡為11~57歲(平均31±10歲);以IPO為首發表現者23例(46%),餘27例在SLE確診後1~36年發病。
臨床上,由於真實病因未獲及時確認,部分以IPO為首發症狀的狼瘡患者會遭受不必要的剖腹探查。這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醫療費用,亦可能導致傷口不愈、感染、甚至死亡等並發症。
治療策略
SLE合並IPO及腎積水的主要治療措施是,針對原發病的免疫抑製治療以及對症支持治療。
針對原發病,首選激素。本例患者在接受1.5 g甲潑尼龍衝擊治療後,腸梗阻症狀和腎積水均得到改善。 針對腸梗阻所致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應禁食、胃腸減壓。腸外營養途徑首選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由腸外營養向腸內營養過渡時,首先經腸內給予腸道益生菌、流質及半流質飲食,逐漸增量腸內營養製劑,再進一步過渡至整蛋白製劑或自然飲食。
此外,還應使用抗生素防治腸源性和泌尿道感染。本例患者的詳細治療經過見上表。[12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