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U內合理應用抗生素

作者: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 皇家布裏斯班醫院ICU 傑弗裏・李普曼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11-13

  β內酰胺類藥物的抗菌活性與藥物濃度達到MIC以上的時間呈正相關,有研究顯示,在體外抑製銅綠假單胞菌生長,需要4~5倍MIC;在體內,血藥濃度<MIC的時間達給藥周期的61%,病菌將產生耐藥。其他動物實驗也提示,T>MIC應在60%。

  要獲得殺菌效果,頭孢菌素類抗生素T>MIC應達60%,青黴素類T>MIC應達50%,碳青黴烯類T>MIC應達40%。對於嚴重感染病人,用頭孢類T>MIC100%與T>MIC小於100%相比,前者臨床治愈率顯著高(82%對33%,P=0.002),細菌學清除率也高(97%對44%,P<0.001)。

  美羅培南(美平)的體外抑菌實驗顯示,對於大腸杆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當T>MIC為40%,能殺滅絕大部分的細菌。體內試驗同樣顯示,在肌肉和肺組織內,當T>MIC為40%,美平能有效控製感染。薈萃分析表明,對於時間依賴性抗生素,持續輸注的抗菌效果優於間斷給藥,特別是在治療MIC較高的病原菌時。

  在重症監護病房(ICU)內常存在抗生素用量不足的問題,抗生素用量不足可導致細菌產生耐藥。部分膿毒症病人存在器官功能不全,使藥物的排泄率降低,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但是最近國際上更關注另一部分膿毒症病人,其毛細血管通透性大,藥物在體內的分布異常,血漿的藥物濃度下降;或者肌酐清除率高,致血藥濃度下降。有分析顯示,在入住ICU的病人中,有17%的病人肌酐清除率水平高,住ICU1周後,此數字上升至30%。肌酐清除率水平高就意味著藥物排泄快,血藥濃度低。這類病人的抗生素血液濃度低易導致細菌耐藥。不同於一般病人給藥後的血藥濃度,對於ICU病人給予常規劑量的抗生素可能達不到理想效果。

  因此,根據藥動學/藥效學(PK/PD)理論、ICU患者的藥物代謝特點及臨床實際情況,建議對ICU內病人美羅培南的用量:1gq8h,環丙沙星400mgq8h,萬古黴素穀濃度>15,頭孢曲鬆1gq12h或q8h。 

  最後,對ICU的感染病人治療,仍應強調使用新的治療放案,即選擇正確的抗生素初始治療,並進行降階梯治療,這是提高治愈率和減少耐藥的關鍵。

關鍵字:ICU,抗生素,耐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