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飛薊素已被用於改善肝損傷和脂質紊亂,但其作用機製尚不清楚。2023年1月30日,山東理工大學紀洪芳、申亮及複旦大學吳昊共同通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題為“Microbially produced vitamin B12 contributes to the lipid-lowering effect of silymari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微生物產生的維生素B12有助於水飛薊素的降脂作用。
該研究探索了腸道菌群對水飛薊素改善肝髒脂質代謝的貢獻。該研究發現:i)水飛薊素處理後微生物發生了強烈而顯著的變化,而水飛薊賓處理後微生物沒有發生變化;ii)在雄性大鼠中,超過60%的肝髒脂肪變化是由水飛薊素誘導的細菌產生B12來解釋的,而在雄性無菌小鼠中則不是;Iii)糞便菌群移植證實了其對肝髒脂肪堆積的保護作用;Iv)通過肝髒轉錄組分析,觀察單碳代謝和脂肪酸降解通路的上調;(v)人類血清B12的δ變化與血清甘油三酯的波動呈負相關。總的來說,該研究揭示了水飛薊素通過腸道菌群及其維生素B12生產能力來支持降脂作用的作用機製。
水飛薊素是黃酮木脂素和一些其他多酚類化合物的混合物,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水飛薊素具有多種保護肝髒的特性,如抗氧化和降脂作用,並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雖然已經觀察到對肝功能和纖維化的中度改善,但由於樣本量和治療時間的差異,在報告的臨床試驗中存在爭議。
此外,對該藥物觀察到的劑量效應和吸收不良也可能起作用,據觀察,水飛薊素許多已知藥理作用所需的濃度在動物和人中都難以達到。水飛薊素的作用機製及其護肝作用有待進一步闡明。有趣的是,口服給藥後,在胃腸道中觀察到水飛薊素類似二甲雙胍的高濃度。水飛薊素的降脂作用是否通過腸道菌群起作用,類似二甲雙胍的降血糖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該研究探索了肥胖大鼠在補充水飛薊素或水飛薊賓12周後肝髒脂質代謝的改善,並使用16s rRNA測序對收集的糞便樣本的腸道菌群進行了分析。然後,對一組糞便DNA樣本進行熒光定量分析,以表征水飛薊素處理後微生物功能的變化。該研究還進行了無菌小鼠和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實驗,以探索因果關係和肝髒RNA測序,通過腸道微生物和相關代謝產物來識別肝髒中潛在的靶基因。
綜上所述,該研究結果有力地支持水飛薊素改善脂質代謝與調節腸道菌群及相關細菌B12產生密切相關。因此,這些發現對理解飲食、腸道微生物、NAFLD發病機製、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營養不良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07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