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DNA可能指導II期結直腸癌的後續化療(DYNAMIC研究)

作者:腫瘤新前沿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2-06-19

近年來,人們在許多瘤種和環境中對循環腫瘤DNA(ctDNA)進行了評估,包括疾病的篩查、診斷、檢測殘留病灶、指導輔助治療、檢測複發、監測治療反應、確定突變譜和識別耐藥機製。腫瘤DNA在細胞凋亡過程中被釋放到血液中,包含與腫瘤起源相同的表觀遺傳和遺傳信息,可通過無創方法對其進行檢測。ctDNA的檢測主要有2種方法:(1)腫瘤已知(tumor-informed)分析,該方法需要進行先驗腫瘤分子分析(antecedent 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tumor);(2)腫瘤未知(tumor-uninformed)分析(也稱為腫瘤不可知分析或純血漿分析,tumor-agnostic analysis),包括基於突變基因組的分析、甲基化和/或片段分析。

在局限性結腸癌中,目前的標準治療是在某些情況下進行手術切除和輔助化療。對於I期和低風險Ⅱ期結腸癌不采用輔助化療,但有5%~ 10%的患者複發。而對於高危Ⅱ期結腸癌患者,盡管使用了輔助化療,但無病生存改善甚微,總生存期(OS)無改善,複發風險為30%。輔助化療可改善Ⅲ期結腸癌患者的OS,然而,40%的患者即使無輔助治療的情況下也可能治愈,30%的患者可在有輔助治療的情況下複發。因此,特別是在Ⅱ期和Ⅲ期結腸癌中,我們有機會對將要受益的患者加強治療(提高治愈率),對不受益的患者減少治療(降低治療相關毒性)。

ctDNA可在大約5%~30%的Ⅱ~Ⅲ期結腸癌術後患者檢測到,在許多觀察性研究中顯示了強大的預後能力。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GALAXY研究(屬於包括三項試驗的CIRCULATE-Japan項目)的結果,最近在2022年ASCO胃腸道腫瘤研討會(ASCO GI)上公布。CIRCULATE是一項國際合作項目,旨在應用ctDNA以指導結直腸癌的個體化輔助化療。其他觀察性研究報告了類似的結果,包括Ⅱ期(Tie等)和Ⅲ期(Taieb等,來自法國IDEA試驗的患者)。

結腸癌的輔助化療該怎麼用,可是個一直都在爭論的話題,輔助化療的用藥時長,才開始從6個月縮短到3個月。但是,哪些患者需要化療呢?最新在ASCO和NEJM上發表DYNAMIC研究,回答這一問題。

DYNAMIC研究,就是一項專門針對II期結腸癌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入組患者按2:1的比例隨機化分組,分別分配到“ctDNA指導管理組”和標準管理組,標準管理組的輔助化療策略仍和當前臨床一致。

而ctDNA指導管理組的所有患者,都在術後第4、第7周接受ctDNA檢測,基於這兩次檢測的情況,醫生會決定是否使用輔助化療:陽性患者接受氟尿嘧啶單藥或含奧沙利鉑的聯合化療方案,陰性患者則不接受輔助化療。

研究主要終點是兩組患者24個月時的無複發生存(RFS)比例,關鍵次要終點是實際接受化療的患者比例,截至本次報告數據時,全部441例納入分析的患者中位隨訪時間已超過3年(37個月)。

從實際的治療模式來看,ctDNA指導管理組隻有2例患者未按檢測結果進行治療(1例陽性患者未化療、1例陰性患者接受化療),而兩組總體的化療比例分別是15%和28%,ctDNA指導管理組比標準化療組顯著更低(相對危險度/RR=1.82)。

要讓患者少化療,生存獲益不能少,而ctDNA指導管理組就做到了這一點:兩組患者的2年RFS率分別為93.5%和92.4%,達到預設的非劣效性終點,3年RFS率則分別是91.7%和92.4%,ctDNA指導管理組都與標準管理組沒有顯著差異。

此外從ctDNA指導管理組的數據來看,術後第4、第7周檢出ctDNA,也確實是不利預後的因素,45例檢測陽性的患者中已發生8例(18%)複發或死亡,比例顯著高於ctDNA陰性患者的6%,陽性患者3年RFS率也較低(86.4%/92.5%);同時與此前研究的結論類似,原發腫瘤分期為T4也是明確的不良預後因素。

總而言之,兩次ctDNA檢測,能讓近一半患者免於輔助化療。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會改變指南對ctDNA檢測的推薦水平,甚至ctDNA檢測可能成為臨床標準檢測方法之一。以 ctDNA 為指導治療 II 期結腸癌的方法減少了輔助化療的使用,而不會影響無複發生存期。

原始出處: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Guiding Adjuvant Therapy in Stage II Colon Cancer.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0075?query=featured_home

關鍵字:結直腸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