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將
每年的5月29日定為世界腸道健康日,
旨在提醒人們注意身體發出的警示,
注意身體健康。
2022年5月29日是
第18個世界腸道健康日,
共築“腸”期健康,享受幸福生活!
什麼是腸道
腸道指的是從胃幽門至肛門的消化管。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
腸道的功能
人體腸道長約7-8米,分為小腸、大腸、直腸3部分。小腸約5-6米,主要負責吸收食物裏的營養,大腸約1.6米,負責吸收食物中剩餘的水分,濃縮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最後通過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因此腸道健康至關重要。
腸道其實很脆弱
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而且具有免疫作用。“腸道健康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長壽秘訣”,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俄羅斯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家梅契尼可夫在其著作《延年益壽》中明確提出這一觀點。
但是,當今社會,不健康、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已經讓現代人的腸道加速衰老,甚至受到多種疾病的困擾。
1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類。如果息肉破潰,會導致腸梗阻及出血情況。患病後,可能出現輕微或不典型的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出現便血、黏液血便等問題。
絕大多數結直腸癌都是由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因此對大腸息肉還是要采取謹慎態度,如發現要及時切除。
2
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如克羅恩病,一般多發於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其中以18~30歲和70~80歲為高發年齡段。患者也會有腹痛、腹瀉等問題,但症狀更為嚴重,同時也可能合並有發熱、體重下降、腹部包塊等症狀。
3
大腸癌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直腸和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表現在排便習慣、糞便性狀的改變。比如大便次數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帶血及黏液,有時患者會有便秘、腹瀉、中下腹部疼痛等情況。
4
腸梗阻
腸梗阻可以分為三類:一種叫機械性腸梗阻,腸道被寄生蟲、糞塊、膽石、異物等阻塞,或者腸道某一部分粘在一起;第二種是動力性腸梗阻,常見於腹膜炎、腹部大手術、腹部感染引起的腸麻痹;第三種原因是血運性腸梗阻,是由於腸係膜血管栓塞,腸管血運障礙,從而形成腸麻痹和腸梗阻。
5
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因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情緒波動大、自身壓力大等因素引起的疾病。患者的腹痛症狀一般與排便有關。如果排便後腹痛減輕或加重等,那麼腸易激綜合征的可能性較大。
哪些是屬於腸道疾病的高危人群
1、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
2、喜歡吃高脂高蛋白食物的人群;
3、長期便秘便血的人群;
4、患腸道疾病的人群;
5、長期精神抑鬱、長期熬夜的人群。
50歲的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應該做一次腸道檢查。
主動出擊早篩查
國家癌症中心2022年2月發布的《2022年全國癌症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40.8萬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居第2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說:
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隻有 12%。但如果能夠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治療後的 5 年生存率能達到 90%。78% 的生存率差異,治療結直腸癌的關鍵就在於「早發現」。
任何影像檢查,包括X線和先進的CT、MRI、PET等,都比不上直觀的肉眼觀測。因此腸鏡既是大腸癌的篩查手段,又是其確診的‘金標準’。
結腸和直腸黏膜的微小變化能被直觀看到,這有助於醫生診斷腸炎、腸結核、腸息肉、腺瘤、大腸癌等40餘種疾病;做腸鏡時,醫生還可用活檢鉗取得小塊組織,以對病變部位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