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以來,北京市溫度和濕度均較高,細菌性腸道傳染病也隨之進入發病高峰。從2017年1月初到7月底,北京市各醫療機構腸道門診累計報告就診患者9萬3千餘例。全市共報告痢疾4779例,其他感染性腹瀉病例約24300例。從北京市監測數據來看,近一個月以來,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例數字也出現持續上升。由於腹瀉是一種常見疾病,很多人不加重視,認為隨便吃點止瀉藥,將腹瀉止住就行了。其實,腹瀉有多種類型,對症下藥才更有利於機體的盡快恢複。
不是所有腹瀉都是感染型的
腹瀉,俗稱“拉肚子”,指排便次數較平時增加,伴隨著糞便性狀的改變,如變為糊狀或水樣,甚至帶有黏液、膿液和血。另外,腹瀉還常伴有嘔吐、肚子疼等症狀,但每個人會因為感染的病原體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治療方法也不一定相同。嚴重的腹瀉可以引起身體重度脫水,伴有高燒、全身酸痛、意識不清、昏迷和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從醫學上分,腹瀉有很多種類:滲透性、動力性、分泌性……對於普通人來說,拉肚子後的第一件事,是分清感染型還是非感染型。
非感染型腹瀉的常見病因一般是吃了生冷的東西導致胃腸動力障礙(有的人經過超市冰櫃時受到冷刺激也可能想拉肚子),或吃了不好消化的東西導致消化不良,且大便不成形。這類腹瀉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不吃不腹瀉,一吃就腹瀉;吃清淡的不腹瀉,吃刺激性的腹瀉。去醫院檢查血,血常規中白細胞沒有異常,便常規中也找不到白細胞。
感染型腹瀉多為細菌感染、飲食不潔淨導致,痢疾、腸炎都屬於感染型腹瀉。這類腹瀉大便呈水樣便、黏液便或者果凍便,如果細菌損傷了腸道黏膜,還有可能便血。檢查血常規時,白細胞數量較多。
還有一類腹瀉需要額外注意,那就是潰瘍性結腸炎引起的腹瀉,雖然也會表現出黏液便,但潰瘍型腹瀉並不是感染型的,而是人體免疫改變造成的。免疫改變後造成腸道黏膜壞死,最典型的表現是容易拉膿血便,而且拉肚子次數特別多。結腸炎的症狀早期跟痢疾非常像,也會肚子疼、發燒,但是最大特點有兩個:一是沒有明顯誘因,沒有吃髒東西的感染經曆;二是吃抗生素也好不了,如果是腸炎、痢疾疾病,吃黃連素等抗生素能起到消炎作用,但結腸炎吃抗生素不僅不治病,還可能越吃越糟糕。
絕大多數腹瀉不需要吃抗生素
有的人不在乎“拉肚子”,覺得忍一下就過去了,或者自己吃點抗生素就好了。
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有好細菌和壞細菌之分,當人體內的壞細菌取得暫時性勝利,數量變得多於好細菌,人就會生病。一旦濫用抗生素,把身體裏的細菌不分青紅皂白全都殺死,好細菌和壞細菌都沒了,必然導致體內係統紊亂而生病。隨著細菌耐藥的發展,抗菌素的選擇越來越重要,如果自行用藥,可能會造成病原耐藥甚至引起慢性腹瀉。
對於非感染型腹瀉來說,吃抗生素類藥物時間越長,腸道菌群失調就越嚴重,而絕大多數拉肚子都是非感染型的,不用吃抗生素。
除了抗生素,還有一類人一拉肚子就吃瀉立停,如果是感染型腹瀉,瀉立停可能隻能起到一時的作用,過後細菌繁殖會更厲害。
另外,腹瀉病人出現心慌心悸症狀的比較多。很多老年人可能誤認為是冠心病發作,於是按照經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腹瀉伴有冠心病基礎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心肌缺血發作,但這種缺血更大程度是由於脫水導致的血容量不足所致,此時血壓勉強處於正常範圍,對於硝酸甘油之類的血管擴張劑極為敏感,使用後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低血壓,直接導致心髒供血不足、頭暈,甚至暈厥。
應對腹瀉掌握兩點
1、防止脫水
腹瀉次數多,尤其是水樣瀉,會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當腹瀉後出現口渴,與平時相比尿量減少,坐起或者站起時頭暈,平臥則好轉這類表現時,就說明已經出現脫水了。這種情況下,隻要不嘔吐,一定要喝水,讓口渴和尿量減少這兩項症狀緩解或消失。當然,水裏還要加點“料”。因為腹瀉喪失的不僅是水,還包括電解質。電解質紊亂本身就會造成乏力、心悸、心律失常等,嚴重的低鉀血症還會導致生命危險。因此,可以在水中加點食鹽補充鈉離子,加入量以略有鹹味為宜。另外,可以喝各種鮮榨果汁補鉀。醫院裏也有口服補液鹽可供使用。
2、調節飲食
少吃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喝酸奶,喝之前先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以免腸胃受到刺激。其次,是補充益生菌來調節腸道微生態。益生菌是腸道裏本來就有的東西,多多益善,副作用小。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和雙歧杆菌的藥物都可以補充益生菌,地衣芽孢杆菌放在室溫下保存即可,雙歧杆菌則需要放在冰箱低溫保存。如果去藥店購買雙歧杆菌藥物,一定要注意藥店是不是低溫保存,買回家後也需要放在冰箱裏,服用時應該用涼白開送服,如果水溫超過37攝氏度,高溫會將菌種燙死,失去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