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誤診:「結腸癌」常常偽裝成這些“良性病!

作者:佚名 來源:體檢主任之家 日期:22-05-14

        今天看到群裏一位朋友吐槽: 一個右下腹疼痛的29歲患者患者,去年8月份,被某莆田係醫院忽悠住院,診斷為急性闌尾炎,並花了近2萬元做了手術。 誰知,術後症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於是再次上門求治,醫生說是“闌尾殘株炎”,於是又做了一次“闌尾手術”,又被騙去兩三萬。 該患者出院數月後,一開始腹痛倒是減輕了,不久腹痛開始加重,並出現乏力、貧血、消瘦,再去找這家醫院的時候,早已是人去樓空。 這才到當地縣人民醫院求診,腹部CT和腸鏡確診:進展期右半結腸癌。 56歲的朱大姐,反複右下腹痛並出現血便症狀,腫瘤標誌物檢查正常。 三個月內,在不同醫院、不同科室住了三次院,都是診斷為闌尾炎。

        後來,朱大姐進行了結腸增強CT 和腸鏡檢查,結果確實證實是一個結腸癌患者。

        目前,在完成結腸癌根治術後,朱大姐已進行第6次化療。

        且不說野雞醫院騙財害命,即便是正規醫院,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一方麵是患者不了解,以前有過闌尾炎發作史,先入為主誤導醫生;

        另一方麵很多結腸癌的初期表現,還真的和急性闌尾炎發作的症狀特別相似;

        再者,腸癌也可能引發闌尾炎,二者確實並存;結果撿了個芝麻,丟了個西瓜。

        為什麼會誤診為急性闌尾炎呢?

        回盲部腫瘤常在右下腹部出現疼痛,有時在疼痛時可捫及包塊,如果並發感染,可出現發熱,酷似闌尾炎,故在臨床上有4.82%~25.0%誤診為闌尾炎和闌尾周圍膿腫的報告,而在術中誤診者亦不少見。

        回盲部腫瘤初起多長於外側,或腸癌壞死、穿孔,或侵犯漿膜周圍組織,均與闌尾炎症波及周圍組織引起的膿腫或粘連難鑒別。

        初診醫生如果對疾病發展的因果關係認識不足,術中沒有細致探查,術者過於自信,則易於誤診。

        一般手術醫生僅滿足於某些主訴和體征,當術中看到闌尾有病變時,很自信地切除闌尾結束手術,不再探查周圍情況,亦沒有想到闌尾炎與結腸腫瘤同時存在的可能和回盲部腫瘤可誘發闌尾炎。

        闌尾炎可能是結腸腫瘤的早期症狀之一,所以右下腹部疼痛、固定的壓痛,固然是闌尾炎的一個主要症狀,但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闌尾炎,也有可能闌尾炎與其他疾病並存。這種情況尤以回盲部癌更為多見。

        患者闌尾切除後,如果出現以下症狀時,應警惕結腸癌的存在:

        1、闌尾切除後患者仍覺腹痛、腹脹且持續發熱而又可能不是感染所致;

        2、闌尾切除後,患者的腹痛加劇,出現了腸梗阻的症狀和體征而又可能不是腸粘連所致;

        3、術後切口長期不愈合,且流膿或形成瘺管;

        4、術後患者的貧血症狀不斷加重、大便形狀和排便習慣有明顯改變、持續或斷續便血。

        除了闌尾炎,結直腸癌還常常偽裝為這些病

        結腸癌是一種很容易被誤診的癌症。據統計,結腸癌的平均誤診率為41.5%,其中青年人結腸癌的誤診率更瘦高達72.8%。結腸癌在出現症狀後1個月內確診者僅有8.8%~10%,3個月內確診者占25%,6個月內確診才占64.3%。

        結腸癌因與某些良性胃腸道疾病症狀相似而誤診,特別是合並有急腹症時,病人急性表現最突出,經驗不足的醫生常會滿足於已發現的良性疾病,而將結腸癌漏診。

        1、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

        占誤診病例的15%。

        結腸癌,尤其是左半結腸乳頭狀癌或菜花狀癌,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常可出現腹瀉、黏液便、膿血便、大便次數增多、腹脹、腹痛、消瘦、貧血等症狀,伴有感染者尚可有發熱等中毒症狀,這些都與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相似。

        2、痔瘡

        80%的直腸癌初診會被誤診為痔瘡!

        便血是痔瘡和早期直腸癌的共同症狀,多數患者是在“痔瘡”反複治療後不見好轉才引起警惕的;部分患者由於時間拖得久出現貧血、身體消瘦等症狀,此時直腸癌往往已是中晚期。

        其實,痔瘡和直腸癌的便血還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

        ①痔瘡患者的便血顏色較紅,隨大便排出時滴出,排便後出血隨之停止;而直腸癌患者的血液和大便是混在一起的,便血還可能帶有黏液和膿液。

        ②痔瘡患者一般不會出現排便困難,而直腸癌患者由於腫瘤刺激,容易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的情況。

        ③痔瘡患者的大便性狀一般變化不大,而直腸癌患者常出現排稀爛便。

        3、腸結核

        腸結核在我國比較常見,其好發部位在回腸末端、盲腸及升結腸。臨床常見的症狀有腹痛、腹塊、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這在結腸癌病人中亦較多見。

        特別是增殖性腸結核與結腸癌有很多相似之處,如低熱、貧血、消瘦、乏力,局部可以捫到腫塊等。但腸結核的全身症狀更明顯,表現為午後低熱或不規則發熱、盜汗、消瘦乏力。

        故當臨床上出現這些症狀時,尤其是以腹瀉為首診症狀時,臨床上常易從常見病、多發病角度考慮,先想到結核病。大約有1%的病人在術前將結腸癌誤診為腸結核。

        4、腸梗阻

        腸梗阻是指腸內容物在腸道中不能順利通過,常表現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排便障礙等。腸梗阻在通常情況下惡心嘔吐症狀不明顯,如出現嘔吐,則小腸可能已受腫瘤侵犯。

        5、腸炎、痢疾、潰結

        因為都存在大便性質改變的症狀,結腸癌常被誤診為消化道常見疾病如腸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醫生一旦聽到病人主訴大便次數增多,有粘液甚至膿血便,往往不經檢查就囑病人檢驗大便,未詳細詢問病史及全麵檢查就將病人轉到傳染科或傳染病院治療。病人會有短期好轉,往往不等治愈出院,一旦又出現腸道情況,醫生就按未治愈痢疾處理。

        6、胃炎

        因為有黑便、上腹部症狀,右半結腸癌容易被誤診為上消化道疾病,如胃炎。有些病人原有上腹部不適病史,並有已確診的胃炎等上消化係統疾病,當出現腹部不適、便血時,醫生未仔細檢查,滿足於原來的診斷而誤診。

        7、缺鐵性貧血

        由於很多結腸癌病人有突出的貧血表現,結腸癌常被誤診為缺鐵性貧血。此類誤診在老年結腸癌病人中常見。貧血是老年結腸癌病人的常見症狀,而老年人因體弱多病,往往不願做鋇餐或結腸鏡檢查,或做時因配合不好而易失敗,如不積極檢查甚至複查腸道,極易誤診。

        8、膽囊炎膽石症

        膽囊炎膽石症與結腸癌的關係尚不明確,已知的有:

        ①膽囊炎、膽石症反複發作後膽囊失去了儲存、濃縮及定期排泄膽汁的功能,導至膽汁長期、漫性刺激結腸及膽汁酸代謝紊亂,引起結腸癌。

        ②腫瘤位於膽囊附近時,壓迫膽囊頸,膽汁瘀積,誘發膽囊疾患。

        誤診原因有:

        ①當發現膽囊炎膽石症後,滿足於疾病的一元論診斷,忽視了仔細的病史詢問及體檢。②手術醫生樂於一髒器切除術,不願行腹腔內髒器探查。

        如何發現這個善於偽裝的壞蛋呢?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我國節節升高,成為當今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排名第二位、死亡率排名第五位。確診時80%的患者已經處於中晚期,5年存活率低於40%!

        如果能做好預防性檢查,早期發現結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

        2018年美國癌症協會最新結直腸癌篩查指南顯示,結腸癌的高危人群包括:

        ① 有結直腸息肉病史的個體;

        ② 曾行治療性結直腸癌切除術的個體;

        ③ 有直係親屬診斷為直腸癌或結直腸腺瘤的個體(需根據親屬的診斷年齡提出不同的建議);

        ④ 有炎症性腸並且病史持續較長的個體;

        ⑤ 已知或疑似存在遺傳性綜合征的個體,特別是林奇綜合征(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個體;

        ⑥ 因相關腫瘤而有腹部或盆腔放療史的個體。

        根據指南建議,結直腸癌篩查的年齡可提前至40~45歲,在我國,45歲至75歲之間的普通人群,可采取糞便隱血檢查、結腸CT、乙狀結腸鏡檢查和結腸鏡檢查進行篩查。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需警惕:

        ①痔瘡便鮮血,且在大便以後持續的滴鮮血;腸癌便是血與大便混合,顏色暗紅。另外,腸癌還可能出現粘液便或者黑色大便。

        ②大便性狀改變:如變稀、變扁或帶槽溝。

        ③腹瀉與便秘無規律的交替出現。

        ④腹脹、腹痛、腹部或肛門附近有腫塊。

        ⑤無端消瘦;

        ⑥出現惡心嘔吐、肛門排氣不排便等腸梗阻症狀。

        ⑦腸道發現腺瘤性息肉;

        腸鏡是腸癌篩查的“金標準”,通過腸鏡檢查就能及時發現息肉或者早癌。

        而且若檢查後發現異常,還可以在鏡下做腸道息肉的切除,並且取病變的組織以便活檢。

        當然,並非切除腫塊和息肉就完事了,進行切除手術後,應注意隨訪複查,以防複發。

        由於結腸癌多見於45歲以上的患者,建議45歲以上的人士,即使無症狀也要做一次腸鏡檢查。

關鍵字:結腸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