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化療後晚期胃癌患者的腫瘤免疫微環境早期重構情況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22-05-06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見惡性腫瘤,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中位生存期為12 - 15個月。化療在晚期胃癌的一線治療中普遍存在,但化療反應是異質性的,對化療反應的介質知之甚少。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Ryul Kim教授及其團隊開展了相關研究,擬了解標準化療對腫瘤免疫微環境(TME)的影響。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進行了全外顯子組測序(WES)、全轉錄組測序(WTS)、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和多重免疫熒光(mIF)來表征5-FU和鉑化療前和化療期間的腫瘤和免疫腔室。並在AGC中提供了一些首次的高分辨率數據,這些數據顯示了對標準一線化療有反應或無反應的患者之間的TME變化。這可能為靶向TME的方法提供信息,以擴大從化療和化療與免疫治療結合中受益的患者比例。

        將HER2陽性和HER2陰性胃癌患者治療前和治療中的配對樣本的全外顯子組測序、批量RNA和單細胞轉錄組學結合起來,定義了與鉑類化療反應有關的特征。反應與治療期間的TME重構有關,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募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減少、m1 -巨噬細胞複極化和效應t細胞浸潤增加。在化療無反應的患者中,觀察到PD-L1表達或調節低/缺失,Wnt信號通路、B細胞浸潤和表達lag3的T細胞在治療時增加,並伴有樹突狀細胞的大量流失。參與先天免疫信號轉導的基因,如環GMP-AMP合成酶(cGAS)和STING(跨膜蛋白173) ,在HER2陽性樣品中表達增加,與之前的數據一致,即HER2抑製誘導STING通路激活。這些數據表明,在某些患者中,傳統的細胞毒性化療可能通過重組T細胞和誘導腫瘤細胞內固有信號通路來促進AGC的TME內的抗腫瘤炎症反應。

        總之,在標準一線化療期間,使用成對的預處理和治療樣本,識別化療誘導的NK細胞浸潤、巨噬細胞複極化和應答者抗原呈遞增加。無應答者的LAG3表達增加,樹突狀細胞數量減少,這強調了化療反應和耐藥期間TME的重塑情況。

        原始出處:Kim R, An M, et al. Early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al Remodeling and Response to First-Line Fluoropyrimidine and Platinum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Cancer Discov. 2022 Apr 1;12(4):984-1001. doi: 10.1158/2159-8290.CD-21-0888. PMID: 34933901.

關鍵字:胃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