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會陰超聲檢查腸壁厚度的改善可預測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的效果

作者:消化新前沿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2-05-06

        潰瘍性結腸炎 (UC) 是一種炎症性腸病,反複發作,導致結腸慢性炎症。炎症通常在直腸中最嚴重並延伸到近端結腸。中度至重度活動性疾病可以通過誘導治療進行治療,例如皮質類固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在現實世界的實踐中,隻有大約一半的患者可以達到臨床緩解。因此,早期確定對誘導治療的反應是活動性 UC 治療非常重要的指標。內窺鏡檢查在評估 UC 疾病狀態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由於其侵入性,它不適合在短時間內頻繁監測。測量糞便鈣衛蛋白 (FC) 的侵入性較小;然而,由於它在活動性疾病期間變化很大,因此它作為對誘導治療的反應的預測指標並不是很有用。相比之下,腸道超聲檢查因其微創特性而易於重複,並且可以評估靜止和活動性疾病中 UC 的內鏡嚴重程度。然而,經腹超聲 (TAUS) 可能無法很好地顯示直腸;因此,在之前的報告中,研究人員指出了經會陰超聲 (TPUS) 在預測直腸疾病活動方麵的有用性,患者接受度很高。超聲參數,如腸壁厚度 (BWT) 和腸壁流量 (BWF),可能會在誘導治療後 12 周內與症狀改善相關。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旨在調查腸道超聲檢查,尤其是 TPUS,是否可用於預測早期誘導治療的臨床反應。

        這項單中心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接受誘導治療的活動性 UC 患者進行了相關分析,在第 8 周時對患者的臨床緩解的超聲預測指標進行了測量,並與糞便鈣衛蛋白和 C 反應蛋白進行比較(在基線、第 1 周和第 8 周測量)。使用多變量回歸模型和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線分析評估預測因素。

        本項研究共分析了 100 名患者,其中 54 名在第 8 周達到臨床緩解。基線生物標誌物和超聲參數值不能預測臨床緩解。相比之下,使用經會陰超聲測量的直腸腸壁厚度從基線到第 1 周的變化是第 8 周緩解的獨立預測因子(調整後的比值比與減少 1 毫米相關:1.90 [95% 置信區間,1.22-2.95] )。在對 1 周內未達到緩解的患者進行的亞組分析中,直腸腸壁厚度變化的預測值仍然很高(AUC = 0.77 [95%CI,0.61-0.88])。

        本項研究證實在第 1 周使用經會陰超聲測量直腸腸壁厚度的UC患者如果出現改善則可預測其治療成功,並可能有助於 UC 早期誘導治療過程中的決策。

        原始出處:

        Shintaro Sagami. Et al. Early improvement in bowel wall thickness on transperineal ultrasonography predicts treatment success in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22.

        作者:xuyihan

關鍵字:B超引導,患潰瘍性結腸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