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胰腺壞死早期與延遲微創幹預的臨床結果差異比較

作者:消化新前沿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2-05-06

        胰腺或胰腺周圍壞死使大約20%的急性胰腺炎 (AP) 病情複雜化,雖然大多數壞死仍然是無菌的,但在這些患者中,大約 30-40% 會發生(周圍)胰腺壞死感染,這通常被認為是侵入性幹預的指征。一些循證指南建議,感染性胰腺壞死 (IPN) 應采用逐步治療方法,從經皮或內鏡下導管引流開始,如有必要,隨後進行輔助腹膜後清創術或內鏡下腔內壞死組織切除術。有人認為,延遲幹預可確保更有效和更有效的幹預,降低並發症和死亡的風險。延遲介入的原則是從開放手術時代繼承下來的,是否適用於微創時代尚不清楚。IPN 幹預的最佳時機仍然存在爭議,尤其是與感染的急性壞死組織 (ANC)。本研究的目的是係統回顧和薈萃分析數據,以調查微創幹預的時機對需要幹預的 IPN 患者結局的影響。

        研究人員搜索了 PubMed、Embase、MEDLINE 和 Web of Science 數據庫以尋找合適的符合納排標準的研究文獻。主要觀察結果是住院死亡率,次要觀察結果是住院期間並發症的發生率,包括新發器官衰竭、胃腸道瘺或穿孔、出血和住院時間或重症監護病房 (ICU) 住院時間。

        本項薈萃分析共納入7項臨床研究,共 742 名 IPN 患者需要幹預,其中 321 名接受早期幹預,421名延遲幹預。薈萃分析的結果表明,早期微創幹預不會增加住院死亡率(優勢比 1.65,95% 置信區間 0.97-2.81;p = 0.06),但與顯著延長住院時間和增加胃腸道瘺發生率有關。

        盡管由於現有研究的質量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但幹預時機似乎是不良結果的風險因素。

        原始出處:

        Lin Gao. Et al. The clinical outcome from early versus delayed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 for 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2.

        作者:xuyihan

關鍵字:內鏡,胰腺壞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