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恩病 (CD) 和潰瘍性結腸炎 (UC) 是一類複雜的炎症性腸病 (IBD),主要的症狀包括瘺管、穿孔、營養不良和腸梗阻。第一種顯示對 IBD 有效的藥物是 1948 年出現的柳氮磺吡啶,隨後在 1960 年代出現了硫嘌呤 6-巰基嘌呤 (6-MP) 和硫唑嘌呤 (AZA) ,這些藥物選擇性地抑製包括淋巴細胞在內的快速分裂細胞的增殖,而這些細胞在 IBD 的病理生理學中起驅動作用。
最近在 2015 年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硫唑嘌呤具有維持而不是誘導 IBD 緩解方麵的功效。國胃腸病學會 (ACG) 建議將生物治療作為中重度活動性 IBD 患者的一線治療,然而,對於輕中度 IBD 患者,尚不清楚這種積極治療是否必要。對於輕中度 IBD 患者,硫嘌呤單藥治療在維持緩解方麵可能仍有作用,這是一種更實惠的替代方案。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硫嘌呤單藥治療在維持輕中度 IBD 患者緩解方麵的療效,並確定預測治療失敗的臨床因素。
這項回顧性研究納入了在沒有生物治療的情況下開始使用硫嘌呤的輕度中度 IBD 成人。主要觀察結果是疾病治療失敗,以及根據臨床、內窺鏡和放射學標準定義為疾病進展的情況。在硫嘌呤開始治療前收集臨床變量。單變量和多變量 Cox 比例風險模型用於檢查臨床變量對治療反應的獨立貢獻程度。
在 230名CD患者中64名(72%)沒有治療失敗,平均隨訪時間為3.3年。在多變量模型中,硫嘌呤失敗與全身性類固醇給藥有關(aHR 2.43,p=0.001),而保護因素包括口服 5-氨基水楊酸(5-ASA)治療(aHR 0.54,p=0.02)和非瘺管,非狹窄性疾病(aHR 0.57,p=0.047)。在173名 UC 患者中,50 名 (71%) 沒有治療失敗,平均隨訪時間為 3.3 年。在多變量分析中,口服類固醇與硫嘌呤失敗有關(aHR 2.71,p=0.001)。隻有 13 (4%) 人因不良反應而停用硫嘌呤。
本項研究證實在輕度中度無並發症 IBD 中,硫嘌呤單藥治療與緩解的臨床疾病維持相關,硫嘌呤單藥治療可能代表一種成本更低、方便且有效的生物製劑替代方案。
原始出處:
Grant E. Barber. Et al. Thiopurine Monotherapy Is Effective in Maintenance of Mild-Moderat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22.
作者:xuyi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