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8年中國最新癌症統計數據顯,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達52萬例,發病及死亡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現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腫瘤。防控結直腸癌,應從盡早篩查入手。
河南省腫瘤醫院業務副院長羅素霞教授在接受搜狐健康專訪時指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農村的發病增長率顯著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主要發病因素之一,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及其他粗纖維食品攝入減少,長期久坐缺乏運動、體重上升,以及煙酒使用量增加,都會導致疾病發病率增長;與此同時,人們對癌症篩查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注意體檢或通過其他技術篩查,讓更多的結直腸癌能夠盡早被發現。
結直腸癌發病後,有些患者可能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比如腹瀉、便秘,腫瘤還可改變糞便性狀,比如血便、黏液便;腹痛、腹部腫塊、發熱、貧血等也可能是結直腸癌的征兆,一旦有這些現象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但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腸道約為7、8米,即使出現病變也不一定能夠被很快發現,因此規律篩查是預防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方法,通過腸鏡發現息肉和腺瘤並盡早去除,可減少癌前病變及癌症風險。
在所有的癌症中,結直腸癌是一種最能“防”的腫瘤,做好高危人群的早期篩查尤其重要。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腸癌史,炎症性腸病,大便隱血陽性等,均為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可通過腸鏡檢查、糞便隱血檢查、糞便DNA篩查,盡早發現結直腸癌,提高治愈率。
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建議:
(1) 一般風險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
(2) 評估為中低風險者在50—75歲接受結直腸癌篩查,
(3) 評估為高風險者接受結直腸癌的篩查年齡應提前至40歲。
一般情況下,每5—10年篩查一次即可,如果發現結腸息肉,建議1—2年複查一次。確診癌症後,應通過活檢病理、基因學、影像學、腫瘤標記物等評估腫瘤分期及全身狀態,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化療、靶向和免疫治療等。無遠處轉移,可切除的結腸癌可以手術治療,根據術後分期決定是否輔助化療。局部晚期直腸癌可根據臨床分期決定是否需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根據術後分期決定是否行輔助化療。
對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晚期一線二線治療主要采用化療聯合VEGF或者EGFR單抗靶向治療。三線治療主要以瑞戈非尼等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為主。在治療過程中,可能需手術、放療或射頻等其他局部治療手段的介入。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我國結直腸癌患者普遍確診較晚,其中40%—50%已發生肝轉移,10%—15%發生肺轉移,此外還有腹膜轉移和骨轉移等。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數患者已不具備轉移灶切除的條件,也成為了結直腸癌患者死亡主要原因。
因此,多學科診療(MDT)已成為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總則,製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醫生需評估患者是否滿足肝轉移手術切除條件,對於不能切除的患者,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涉及多個信號通路,經過兩線治療後,還可通過多靶點藥物進行三線治療,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