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病人問"胃糜爛"嚴重還是"胃潰瘍"嚴重,今天就與大家比較一下"胃糜爛"與"胃潰瘍"各方麵的異同點。
1、胃糜爛與胃潰瘍的概念與分型
談論這個話題,先要了解一下胃壁分層。胃壁分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胃粘膜層,又分為:上皮層、粘膜肌層。
糜爛性胃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內鏡下又可分為:平坦型、隆起型。急性糜爛多為平坦型糜爛,隆起型糜爛多為慢性病變。
隆起型糜爛,病變隆起,表麵糜爛,進一步又分為非成熟型和成熟型。
非成熟隆起性糜爛,病灶由於炎症充血水腫而隆起,大多數胃鏡描述“見散在點片狀糜爛,部分呈隆起型糜爛”,即為此種類型;
成熟隆起性糜爛,是由於反反複複的炎症,病灶纖維組織增生而隆起,典型者病灶隆起表麵呈臍樣凹陷,該病又稱疣狀胃炎。
胃潰瘍,也分急慢性,急性潰瘍病變比較淺;慢性潰瘍,一般大而深,可反複發作。一般所說的胃潰瘍大多是指慢性潰瘍。
2、病變深度
糜爛:缺損不超過粘膜層,即隻有粘膜淺層的缺損,比較淺。
潰瘍:缺損超過粘膜肌層,即深度已達粘膜下層,甚至可以達到肌層;當潰瘍深度突破漿膜層時,就是胃穿孔。
3、病變部位數量及分布特點
一般來講,胃糜爛大多數呈多個點、片狀,散在分布。
胃潰瘍,大多數為單個,2個以上者就很少了。
4、並發症
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大多為少量出血,少數可致命性出血,此時又稱急性出血糜爛性胃炎或急性胃黏膜病變;
慢性糜爛性胃炎,也可發生出血,一般為少量出血。糜爛,病變較淺,不會發生穿孔。
胃潰瘍,發生出血者不少,出血量的多少與侵蝕的血管大小有關,發生中到大量出血者較多;潰瘍深時可穿孔。
5、癌變
急性糜爛性胃炎不會癌變,平坦型糜爛即使病理活檢有異型增生(注:異型增生是公認的胃癌前病變),大多為細胞炎症變性引起,治療後能消失,但要注意部分早期胃癌可表現為單個糜爛樣病灶,要注意鑒別,必要時胃鏡複查;疣狀胃炎,由於病灶反複炎症纖維化增生,細胞在炎症修複過程中可突變而發生癌變。
胃潰瘍有一定癌變幾率,當患者疼痛節律發生改變(胃潰瘍本來是反複規律性餐後疼痛,現在變成了無規律性疼痛)或原先治療有效的藥物變得無效或合並消瘦時,要警惕潰瘍癌變的可能。
6、治療效果
胃糜爛與潰瘍的治療原則相同,首先是根除幽門螺杆菌,然後主要是止酸劑(質子泵抑製劑或H2受體阻滯劑,以前者效果為好)聯合胃粘膜保護劑治療。
平坦型糜爛治療效果最好,短時間就可以愈合,但當胃內細菌或病毒感染、飲食不當、藥物、劇烈運動、緊張焦慮等等因素容易再發。尤其與飲食、藥物關係較大,有些病人幽門螺杆菌已根除但每年做胃鏡,仍然是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就是這個關係。
其次是非成熟隆起型糜爛,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大多數隆起能夠消退,糜爛能愈合。
疣狀胃炎治療效果最差,單純藥物治療,隆起病變難以消退,有時表麵糜爛也難愈合。如果病變個數少者,可內鏡下氬離子、微波等凝固治療,先用氬離子燒平隆起性病變,再用質子泵抑製劑聯合胃粘膜保護劑治療,即“先破壞後愈合”的方法;但當隆起性病變個數很多時,該方法會使胃粘膜創麵很多,就很困難了。
慢性糜爛性胃炎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視,如果不及時治療,有效地遏製疾病的發展,也可發展為潰瘍。
胃潰瘍,很容易複發,但經過消化內科正規治療,極大多數能夠被根治,即不再複發。
要潰瘍不複發,必須同時做到以下三方麵:
1. 根除幽門螺杆菌。
2. 潰瘍達到白色平坦型疤痕愈合,這大多數需要治療三個月以上。
3. 胃粘膜炎症為輕度非活動性。
個人體會,胃潰瘍的治療要比疣狀胃炎來的容易。
總之,一般情況而言,胃潰瘍要比胃糜爛嚴重的多,但有時候出血糜爛性胃炎也比較嚴重,而疣狀胃炎的治療則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