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看看哪些人必須根除幽門螺杆菌?
很多朋友問我,我隻是偶爾體檢發現了幽門螺杆菌陽性,但沒有任何症狀,要不要治療呢?
其實,他們的潛台詞大多是:最好不治療。
回答這個問題,要了解個人情況:比如年齡、性別、既往史、家族史、生活飲食習慣、甚至工作環境等。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建議。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建議根除治療。
先從兩個病例說起
一個是50多歲的男性,平時身體很好,單位健康查體,腹部彩超發現肝髒多發占位,考慮癌轉移。進一步胃鏡檢查證實是胃癌、慢性萎縮性胃炎和幽門螺杆菌感染。但他平時沒有任何症狀,也沒有胃癌家族史。由於發現得比較晚,雖經各方努力,但還是很快地離開了。
另一個是30多歲的女性,沒有任何誘因,突發嘔血、黑便和頭暈。血色素從正常一下子降到七八克,接近休克狀態,情況緊急。急診胃鏡發現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大出血合並幽門螺杆菌感染。她平時也是沒有任何感覺,一般情況很好。經過一係列治療,逐漸轉危為安。
這兩個病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平時沒有任何不適感,一起病就是幽門螺杆菌感染的並發症表現,一個是癌變,一個是上消化道大出血。
兩位患者其實在幾年前的常規查體中均已發現有幽門螺杆菌感染,如果當時能夠根除,也許就可以避免這麼嚴重的後果和風險了,至少第一個病人不會發展的如此迅速。
沒有症狀=沒病麼?
答案是否定的!
沒有感覺到不適症狀,不代表就沒有問題!
真正患上某些疾病,早期也並沒有症狀,就像消化科醫生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早期胃癌的典型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目前研究發現,每100位感染幽門螺杆菌的病人當中,會有30位左右的患者有不舒服的感覺,比如胃脹、胃痛、反酸、燒心等。
剩下的70位患者他們基本沒有什麼症狀。
研究顯示,隻要感染了幽門螺杆菌,100%都會有活動性胃炎,胃黏膜都會存在炎性反應,包括慢性和活動性炎性反應。
慢性炎性反應表現為胃黏膜淋巴細胞浸潤、增生、淋巴濾泡形成;活動性炎症主要表現為胃黏膜中性粒細胞浸潤。
這些表現在內鏡下,或者在病理切片下,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但是感染者並不一定感覺得到。
李兆申院士曾說過:“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許多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甚至中重度的異型增生、胃癌患者,都沒有任何明顯症狀,或者即使有一些症狀,也大多沒有特異性,不容易鑒別。
我國70%-80%胃癌患者發現時都是中晚期,因為在早期沒有症狀才被忽略,等到有症狀時才來做胃鏡。結果很多人活不過5年(中晚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30%)。
總之一句話,感染了幽門螺杆菌,你沒感覺到症狀,並不表示它對你很友好,隻是還沒到時候。
幽門螺杆菌有什麼危害?
2019年4月19日我國發布的《幽門螺杆菌根除與胃癌防控專家共識》首次全麵地闡述了幽門螺杆菌的危害,和根除治療的重要性:
1.胃癌
幽門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根除治療可有效降低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2.胃炎
幾乎所有幽門螺杆菌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
3.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杆菌感染者中,大約15%~20%會患上消化性潰瘍,即平時所說的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
4.胃惡性腫瘤
約1%的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會發生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淋巴瘤)。
5.消化不良
Hp感染者大約5%~10%會發生Hp相關的消化不良。
6.其他疾病
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少見胃病,以及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胃外疾病。
不根除幽門螺杆菌
何談預防胃癌?
在日本,醫生們把根除幽門螺杆菌形容為“撲火”,希望以此大大降低胃癌的發病率。他們提倡從兒童和青年人就開始篩查幽門螺杆菌,並及時根除。
2013年2月21日,日本開始實施消滅胃癌計劃,對12~20歲人群進行幽門螺杆菌篩查,並將慢性胃炎患者根除幽門螺杆菌治療納入醫保範疇。實施該策略後,預期至2020年日本胃癌患者死亡率可下降約40%。
2014年在日本京都,全世界的醫學專家達成共識:預防和根除幽門螺杆菌感染,應該作為預防胃癌的首要手段。
日本的胃癌5年綜合存活率日本胃癌的發病率雖然很高,但因胃癌死亡的比率卻很低,五年存活率達到了80%以上。
反觀中國,據2017年中國癌症中心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度新發胃癌68萬例,因胃癌死亡49.8萬例,5年生存率不足30%。
原因主要是得益於胃鏡的普及,和全民消滅幽門螺杆菌計劃的實施!
日本逆天的治愈率得益於全民根除HP
我國特殊家庭結構和飲食習慣
造成感染人群龐大
中國是幽門螺杆菌感染的大國,有7-8億感染者,預防和根除幽門螺杆菌都任重而道遠。以下是權威統計數字:
可見中國的一句俗話“十人九胃”,並非空穴來風!
目前我國約有7億人感染此病菌,約占總人口50-56%;
青壯年的幽門螺杆菌感染率為30%左右;
50歲以上的人群中感染率為50%~80%;
胃潰瘍患者中幽門螺杆菌檢出率高達幾乎為80%,十二指腸潰瘍幾乎100%;
萎縮性胃炎患者檢出率更高達90%;
在我國,60%的胃病患者有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問題,有些專家甚至把胃癌稱作“傳染病”;
兒童青少年感染率大約在30%-40%左右,尤其衛生條件差的集體生活的兒童Hp感染率更高,達64.39% ;
Hp陽性的兒童中,10歲以下被感染者占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劇增加。
如此龐大的感染人群,加上我國的家庭結構、就餐模式,從源頭上避免口口傳播,難度很大,全麵推廣分餐製,難以實現。
那麼就要在確認感染後,及時根除,以防後患!
40歲前根除獲益最大
胃癌的發展模式叫做Correa模式:
根除幽門螺杆菌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反應,阻止或延緩胃黏膜萎縮、腸化生,可逆轉萎縮,但難以逆轉腸化生。
所以,在胃萎縮或腸化生前根除幽門螺杆菌,阻斷了Correa模式"腸型胃癌演變"進程,幾乎可完全消除胃癌發生風險。
已發生胃黏膜萎縮或腸化生者根除幽門螺杆菌,可延緩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進展,也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
因此,根除幽門螺杆菌的最佳年齡為18~40歲。
近期一項來自中國香港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在60歲以上人群中開展幽門螺杆菌根除也可獲益,但其降低胃癌發生率的效果要在根除10年後才能顯現。
哪些人必須根除?
建議成年人,隻要沒有抗衡因素,一經發現,都建議根除。
14歲以下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除非有必要,不建議檢測和治療。
以下人群建議檢測並根除:
1.年齡大於等於40歲;
2.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3.幽門螺杆菌感染者;
4.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5.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醃製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養成好習慣,遠離幽幽菌
1.飯前便後洗手:洗手應著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縫隙,不要給幽門螺杆菌機會。
2.食物要經過高溫:幽門螺杆菌有個弱點,就是不耐熱,水要燒開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飲用。
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煙,不喝酒飲食,營養均衡,細嚼慢咽。
4.建議分餐:家裏有感染患者應選擇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5.禁止口對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給孩子口對口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