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壇網綜合整理自:鳳凰新聞、澎湃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
6月14日,“青蒿素與全球瘧疾防控和消除:曆史與未來”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辦,WHO瘧疾司司長、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在開幕式中以視頻的形式進行了致辭。
本次會議交流了“青蒿素的耐藥性挑戰”等專題報告。耐藥性研究,是青蒿素抗瘧疾領域的難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西方專家以可能出現抗藥或耐藥性為理由,一直希望延緩青蒿素的大規模使用。
據新華社的專訪, 89歲高齡的屠呦呦表示:“適當延長用藥時間,或者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產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所謂的‘青蒿素抗藥性’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屠呦呦團隊對這項研究的投入很大,有些觀點正在實踐中,但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最終的成果,要以臨床數據為準。“基礎實驗數據都沒有臨床數據說服力大,這是一個基本常識。”這些研究的成型資料還需要時間。屠呦呦所在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屠呦呦團隊目前的研究成果係“進展”,而非重大突破。
“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究竟難在那裏?
早在2015年12月,屠呦呦就曾在瑞典的諾獎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青蒿素一旦產生耐藥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時間研究新藥。
近年來,在柬埔寨、泰國、緬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對瘧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聯合療法的三天周期治療過程中,瘧原蟲清除速度出現緩慢跡象,並產生對青蒿素的抗藥性。
青蒿素對瘧原蟲的敏感性在下降,這一抗藥現象,是科學界公認的難題。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確實有幾種產生了抗藥性。但這個抗藥性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裏麵的青蒿素含量不足所造成的;一種是另一種輔助用藥產生了耐藥,這兩種耐藥情況是不一樣的。
針對第一種耐藥性,屠呦呦和她的團隊提出的第一個解決方案是適當加大用藥量,“青蒿素目前是每天吃一次,所以我們考慮一天吃兩次。原來用三天的藥,現在加到用五天,用七天。” 屠呦呦研究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特聘專家王繼剛說。
針對第二種耐藥性,屠呦呦團隊提出的第二個方案,便是更換輔助用藥。
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也指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除了經費不足等因素,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是抗瘧道路上的最大技術挑戰。
“青蒿素仍然是人類目前治愈瘧疾的唯一選擇。”在今年的4月25日,也就是第12個世界防治瘧疾日,國際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屠呦呦團隊的研究成果。一方麵,短時間內,很難研製出藥效、安全性、耐藥風險及藥品價格等方麵優於青蒿素的下一代抗瘧藥;另一方麵目前青蒿素耐藥僅表現為寄生蟲清除延遲,而沒有完全耐藥的證據。所以屠呦呦團隊提出了新的治療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產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文章認為,在臨床中優化用藥方案並用好青蒿素,完全有希望控製好現有的青蒿素抗藥性的現象。
青蒿素,是世界範圍內對抗瘧疾最有效的藥物。它的抗瘧機理是,當瘧原蟲在人體內破壞紅細胞時,會釋放出極高濃度的血紅素,血紅素能夠激活青蒿素,使其和瘧原蟲體內數以百計的蛋白結合,最終殺死瘧原蟲。而且,青蒿素對於正常細胞的毒副作用很小,這也使得它在問世40年後,依然是抗瘧聯合治療藥物的首選。但40年的漫長治療周期,足以讓瘧原蟲認清青蒿素這個殺手的來路,並作出相應的戰術調整。青蒿素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半衰期短,通俗地說,就是體力不行,能打,但是能打的時間不長。
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牛津醫學教科書》
記者從中國中醫科學院獲悉,由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廖福龍等專家撰寫的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即將再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教科書《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業界認為,這將成為中醫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實踐成果。
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張伯禮稱,傳統治療紅斑狼瘡隻能使用免疫製劑保守治療,難以根治且存在繼發感染等風險。
根據屠呦呦團隊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係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90%、80%。佩德羅·阿隆索肯定了這種可能,同時他也認為,必須進一步根據國際標準,經周密設計和嚴格實施的臨床試驗才能得出最終結論。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顯示,由屠呦呦團隊所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交的“雙氫青蒿素片劑治療係統性紅斑狼瘡、盤狀係統性紅斑狼瘡的適應症臨床試驗”申請已獲批準。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負責單位開展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