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消化內鏡”醫師養成記——專訪陳建華教授

作者:cmt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9-05-22

編者按:2019年5月11日廈門國際性消化內鏡研討會上,CHTV聯合醫學論壇網,對台灣慈濟大學台北慈濟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建華教授進行了專訪。人才培養是消化內鏡技術發展的源動力。那麼,在這方麵,寶島台灣的消化內鏡醫師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他們的人才培養經驗對我們大陸消化內鏡醫生的培養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另外,作為中國台灣著名的消化內鏡專家,陳建華教授將會如何看待內鏡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陳建華教授:台灣消化內鏡醫師的培養與中國大陸略有不同,大部分都是從內科學專業慢慢培養起來的。在6年的醫學係畢業以後,這些學生將會進入為期3年的臨床內科學習。在這之後,又是2年的消化係的訓練。在這2年中,學生們能夠學到基礎的內窺鏡技巧和知識。當然,這還不算完,2年以後,學生們將麵對執業資格的考試。隻有通過考試,拿到資格證書,才能成為消化內鏡的醫師。

在台灣,進入消化係的學生未來並非都要進入消化內鏡領域。有的對肝髒領域有興趣,有的對內鏡感興趣。如果對消化內鏡感興趣,就必須要鑽研ERCP和ESD等相關的內鏡技術。即使邁入了消化內鏡醫師的行列,如果想成為能夠獨擋一麵,單獨處理病例的消化內鏡醫生,他還要經曆幾年的磨練。在這一過程中,醫生們將進入所謂的“醫院係統”。即從醫學中心進入各級醫院,師從資深的主治醫師學習。再經過5年以後,這些醫師才能慢慢成熟。這就是台灣消化內鏡醫師養成的一個曆程。

陳建華教授:在醫院學習期間,這些消化內鏡的新醫師們除了負責自己的病人之外,一些資深的主治醫師還會與他們進行“經驗的交流”,互相切磋。通常,我們也希望這些“新鮮血液”能到國外有一個短暫的進修,例如有3個月,半年,甚至1年的進修計劃。隻有這樣,以後要從事消化內鏡的哪個領域,他們才可能進一步的去鑽研,才有自己的一個研究空間。目前,在台灣,大概在醫學中心都有一個出國深造的計劃。通過這個計劃,醫生們可以和院方申請出國深造。

陳建華教授:“第五屆海峽兩岸消化道早期癌內鏡診療高峰論壇”我覺得是好的學習的一個地方,尤其對年青醫師,這次會議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通過這一平台,他們能夠與主辦單位、薑傑院長和陳進忠教授邀請過來的海峽兩岸的醫生甚至美國、泰國等國家的醫生進行交流。並對青年醫生進行一個手把手的技術傳承和臨床演示。這些不僅對於年青的醫生,即使對於我們這些經驗豐富的醫生都有很多學習的空間。從2013年到現在,我每年都會來參加這個論壇,因為每次參會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同時,我也見證了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成長。一開始隻能看到用手洗的清洗機。現在,全都自動化了。而且看到整個醫院在人才方麵和設備方麵都進步很多,這是我們台灣要學習的地方。

陳建華教授:內鏡技術在全世界的發展方向都趨向於微創治療。因為年齡結構在老化以後,很多病人無法接受傳統的手術治療。所以內鏡技術會逐步與外科接軌,這就使得內外科的範疇變得不是很清晰。所以,內科醫師應向外科醫師學習有關外科方麵的概念,比方說,外科器械、解剖位置等等。並可以與外科醫生進行合作,把過去由外科醫生處理的某些問題由我們內科醫生來解決。

關鍵字:消化內鏡,廈門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