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新視角】R-Y術後患者ERCP現“捷徑”(上)

作者:happyGI 來源:壹生APP 日期:18-08-02

Roux-en-Y胃旁路術是一種改變腸道結構、關閉大部分胃功能的手術,一方麵通過在胃上部建一個小胃囊,限製食物攝入量,另一方麵通過遠端空腸和小胃囊吻合,使食物繞過胃大部、十二指腸和第一段空腸,從而極大控製食物的攝入和吸收。手術改變了食物經過消化道的途徑,減緩胃排空速度,縮短小腸,降低吸收率,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由於手術效果良好、並發症相對較少,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一直被推崇為治療肥胖症非常有效的手術之一,也是目前糖尿病外科最流行的術式。

但此手術術後的患者由於腸道結構改變,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施行存在很大難度。研究發現術後應用小腸鏡輔助ERCP的成功率僅63%,取決於患者術後Roux腸袢的長度,而通過建立胃造瘺口行ERCP可提高成功率;此外應用腹腔鏡輔助ERCP也可提高成功率,但是會使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至13%,同時也需協調多學科共同診治,醫療費用明顯高於小腸鏡輔助的ERCP術。

美國近期一係列個案報道中,應用超聲內鏡(EUS)建立經皮胃造瘺口之後行ERCP術,稱為體外EUS介導的經胃ERCP術(EDGE),但需分兩步進行。研究團隊此後改進了這項技術,使操作過程由兩步變為一步,均在體內完成,即體內EDGE。

研究簡介

美國一項研究通過EUS在殘餘小胃囊與曠置胃之間建立1個瘺管,並置入1 枚腔內用金屬支架(LAMS),之後通過此支架進行ERCP術,這項技術被稱為體內EDGE;並通過一項單中心病例研究評價其臨床可行性、成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文章發表於《消化內鏡》[GastrointestEndosc 2015,82(3):560]雜誌9月刊。

該研究納入了5例Roux-en-Y胃旁路術後患者。應用EUS進入殘留小胃囊或輸入袢定位到曠置胃,注入120 ml水,並應用19-g EUS穿刺針進行穿刺(圖1)。

1.png

隨後應用0.035英寸的導絲經穿刺針方向進入曠置胃內並盤繞呈圈(圖2)。

2.png

在置入LAMS前,應用4mm 球囊擴張瘺管(圖3)。

3.png

在熒光內鏡及EUS介導下,將支架遠端置入曠置胃內(圖4)。

4.png

而支架近端在內鏡直視下置於殘留小胃囊或輸入袢內(圖5)。

5.png

金屬支架腔內置入15~18mm球囊進行擴張(圖6)。

6.png

十二指腸鏡可順利通過建立的瘺管而進入曠置胃內(圖7),繼續進入可達壺腹部並容易進行ERCP術(圖8)。

7.png

所有病例行十二指腸鏡的過程中,由於需要持續在壺腹部進行操作,LAMS的位置始終保留在原位(圖9)。

9.png

若考慮到支架可能會移位,可經LAMS腔內置入2枚10 F×10 cm的塑料雙豬尾支架,以起到固定作用。可應用大的金屬圈套器將LAMS移除,並應用內鏡下閉合器將瘺管閉合。

此研究中5例患者行ERCP操作的適應證(某些患者有多項適應證)包括膽管狹窄(2例)、反複發作的胰腺炎(3 例)、膽管炎(1例)、疑似胰腺梗阻或胰周腫物(2例)。

所有病例均成功通過EUS介導並置入LAMS建立了胃-胃或者空腸-胃瘺管,成功率100%。通過新建立的瘺管實行ERCP術的成功率為60%。2例患者成功構建了瘺管,但十二指腸鏡無法通過。其中1例患者的胃-胃瘺管於近端胃囊LAMS固定處形成了銳角,而導致十二指腸鏡不能順利通過;另外1例是由於建立的空腸-胃瘺管不夠穩定,不能順利完成十二指腸鏡操作。為避免出現支架移位的情況,上述兩例患者未實行ERCP術。

此項研究中的患者未出現出血、穿孔、腹膜炎或胰腺炎。在操作過程中,3例患者出現支架移位,其中2例再次置入了新的LAMS,另外1例將原來的LAMS進行了調整。LAMS在原有位置保留至少3周後行膽道複查,期間患者無不良反應或體重增加的現象。予成功進行操作的3例患者複查ERCP,觀察膽管支架情況,並將LAMS移除以及閉合胃-胃瘺管。此過程中未出現任何並發症。閉合瘺管後亦注射造影劑進行確認,未發現任何造影劑漏出。此項操作總體時間平均68分鍾。

關鍵字:Roux-en-Y胃旁路術,糖尿病外科,內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