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18-05-18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都發現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非常重要,比如有研究人員就發現,腸道微生物組與機體動脈硬化的發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還有研究人員發現,腸道菌群產生的特殊代謝產物能有效抑製機體炎性疾病的發展;那麼腸道菌群對於機體健康究竟有多重要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的相關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腸道細菌以性別特異性的方式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

doi:10.1016/j.cell.2017.11.04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對腸道細菌變化作出不同的反應,這種反應差異取決於小鼠是雄性還是雌性,以及它是小鼠胎兒還是成年小鼠。這一發現對大腦發育和疾病產生潛在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crobiome Influences Prenatal and Adult Microglia in a Sex-Specific Manner”。論文通信作者為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Florent Ginhoux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Sonia Garel。 近期,科學家們已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我們消化係統中的細菌(統稱為微生物組)能夠通過它們產生的代謝產物影響大腦。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影響從大腦一直延伸到子宮。通過進行顯微鏡觀察和基因組分析,他們證實在小鼠中,母鼠中的微生物組缺乏會影響發育中胎兒的小膠質細胞,即中樞神經係統中的主要免疫細胞群體之一。

Ginhoux說,“這真地是引人注目的。我們從沒有想到母鼠內的胎兒會因母鼠缺乏微生物組而受到影響。我們之前認為胎兒的大腦是一個封閉的係統,不會受到擾動,而且僅當胎兒離開子宮時,環境才能夠影響它。”

【2】EHJ:科學家闡明腸道微生物組與機體動脈硬化之間的神秘關聯

doi:10.1093/eurheartj/ehy22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諾丁漢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消化係統中有益菌群多樣性的水平或許與心血管疾病的一個特征—動脈硬化有一定的關聯。在醫學研究中腸道微生物組受到了科學家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因為如今我們都知道腸道菌群對機體多方麵健康非常重要,包括機體代謝和自身免疫係統等;腸道中健康菌群多樣性的缺乏與多種健康問題直接相關,比如糖尿病、肥胖和炎性腸病等。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腸道菌群和機體動脈硬化之間的關聯,這就意味著通過飲食、藥物療法和益生菌來靶向作用微生物組或許能作為一種新方法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腸道微生物組能夠參與多種潛在疾病的發病機製,包括容易促成人們患心髒病的炎症等,隨著機體的老化,動脈的硬化會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的比率發生,而這就成為了誘發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一個關鍵因素。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來自TwinsUK注冊係統中的617對中年女性雙胞胎的醫學數據進行分析研究,TwinsUK係統中含有全國性的成年雙胞胎的醫學數據;研究人員利用標準的測量方法(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法,PWV)對參與者機體的動脈硬度進行測定,同時研究人員還分析了這些女性參與者機體的腸道微生物菌群。

【3】Cell Rep:沒想到吧?脫發的元凶或是“腸道菌群”!

doi:10.1016/j.celrep.2017.07.057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脫發或許是因腸道菌群導致的;我們都知道,腸道菌群在人類機體健康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尤其是維持胃腸道的健康方麵。微生物擁有一個巨大的可用酶類的工具箱,其能幫助有效分解機體攝入的食物,其能夠幫助製造機體所需的微量營養物質,包括生物素、維生素K、B12、煙堿酸和葉酸等。

生物素(維生素B7)是一種蘑菇和豆類中存在的特殊維生素,如果機體無法獲取足夠的生物素,就會誘發皮膚疾病和脫發等疾病,而機體的某些腸道菌群就能製造這些生物素,而其它細菌則會分解這些可用的生物素並且利用它,通常會在一些諸如乳糜瀉疾病的患者中出現生物素缺乏的狀況,但這種狀況通常在孕婦中也經常出現。

此前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飲食中缺乏生物素的無菌小鼠會患上輕度脫發,因此科學家們就想通過研究闡明是否背後的原因是腸道菌群的失衡導致的。本文中,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闡明了產生物素細菌和消耗生物素細菌之間的差異,這貨能幫助發現到底有多少生物素能用作機體的皮膚、頭發和指甲的發育。

【4】PeerJ:吸電子煙人群或與非吸煙者一樣擁有旺盛的腸道菌群

doi:10.7717/peerj.4693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eerJ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吸電子煙的人群或許和非吸煙者擁有相同的腸道菌群,而吸煙者機體中的腸道微生物組卻會發生顯著改變。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吸煙者、電子煙使用者以及非吸煙者進行分析,采集了參與者消化道(包括口腔和腸道)中的樣本並對其中的細菌進行分析;研究者在吸煙者人群機體中發現了腸道菌群的明顯改變,即普氏菌群水平的增加,這或與個體患結腸癌和大腸炎的風險增加直接相關;在吸煙人群中,其腸道中擬杆菌屬細菌(一種有益菌群)的水平會明顯下降,低水平的擬杆菌屬常常與個體患克羅恩病及肥胖發生的風險增加直接相關。

相比較而言,吸電子煙和非吸煙的人群體內的腸道菌群則是相同的。研究者Christopher Stewart博士表示,我們體內細菌的數量遠超於體內細胞的數量,而且微生物的重要超過了大腦的重要,然而我們才剛剛開始意識到腸道菌群對機體整體健康的重要性。後期我們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調查來尋找為何電子煙對機體腸道菌群的損傷會明顯低於吸煙,這或許能夠推動人們開始轉向吸電子煙來作為戒煙的動力。

【5】Cell Rep:腸道菌群產生的特殊代謝產物或能有效抑製機體炎症性疾病的進展

doi:10.1016/j.celrep.2018.03.109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塔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一種特殊的機製,即定居在胃腸道中的有益菌群如何保護機體抵禦炎症,以及腸道菌群的失衡為何會增加肝髒對多種疾病損傷的易感性;文章中研究人員鑒別出了小鼠機體腸道細菌所產生的兩種關鍵的代謝產物,其能調節宿主機體的炎症表現,同時也能降低費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嚴重程度。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西方國家人群中流行的一種疾病,目前影響著高達25%的成年人健康,該病與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趨勢相同,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也往往並不相同,可以表現為一些良性、無症狀的簡單皮脂腺病,也可以是非酒精性的脂肪性肝炎,主要特征為肝髒炎症、膨大並且纖維化,最終會誘發肝硬化甚至肝癌。

高脂肪飲食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較高,當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研究後他們發現,當小鼠攝入高脂肪飲食數周內,其機體腸道菌群就會發生明顯改變,即有些腸道菌群的水平會下降,有些則會升高;同時,當研究人員對小鼠胃腸道、血清和肝髒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目錄進行研究後,他們發現,相比低脂肪飲食的小鼠而言,在高脂肪飲食的小鼠中,某些代謝產物似乎和腸道菌群的改變直接相關,其中在高脂肪飲食的小鼠中有三種關鍵的代謝產物出現了缺失的狀況,即色氨(TA)、吲哚-3-乙酸鹽(I3A)和黃尿酸。

【6】ACS Chem Biol:新型靶向技術有望調節宿主腸道菌群 抑製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

doi:10.1021/acschembio.8b00309

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都表明,腸道菌群對於人類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多種疾病的發生上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CS Chemica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克萊姆森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能夠利用特殊的化合物來靶向作用並且抑製與多種疾病相關的腸道特殊菌群的繁殖,同時該方法還不會對其它腸道有益菌群產生有害的影響。

消化係統中布滿了上萬億個細菌、真菌及其它微生物,其能夠幫助處理機體攝入的食物,最近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或許在宿主多種疾病的發生上扮演著關鍵角色,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過敏症、哮喘、自閉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抗生素能夠幫助調節這些微生物組,但隨著抗生素的濫用,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如今也在不斷增加;此外,抗生素還能夠清理掉很多微生物組中的健康腸道菌群,而且有時候健康腸道菌群的取代或損傷常常會給機體帶來更大的健康危害。

文章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利用益生菌和糞便移植物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但截止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科學家們真正關注過利用非微生物菌群的小型分子來靶向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從而改善宿主機體健康。為了彌補這一空白,研究人員Daniel Whitehead等人就利用特殊的化合物來精準靶向作用並且幹擾擬杆菌屬細菌的代謝過程,擬杆菌屬細菌通常存在於宿主腸道中,在一些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擬杆菌屬細菌與1型糖尿病開端直接相關。

【7】Atherosclerosis:腸道微生物組或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doi: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8.04.015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therosclerosi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安大略大學和Lawson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組或許和機體動脈粥樣硬化發生之間存在一種關聯,而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心髒病發作和中風的主要原因。

為了能夠理解腸道菌群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人員測定了機體血液中腸道微生物組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的水平,研究人員對三組共316名患者進行研究,這三組分別包括與傳統風險因素預測的斑塊水平相同的患者組、似乎受到動脈粥樣硬化保護的患者組(因為患者傳統風險因素水平較高但擁有正常的動脈組織)、原因不明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組(患者機體並無傳統的風險因素,但卻含有較高水平的斑塊負擔)。

研究者David Spence教授說道,我們發現,原因不明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血管中由腸道細菌所產生的毒性代謝產物的水平較高,此外,研究人員還重點觀察了其它代謝產物的水平,比如TMAO、p-甲苯基硫酸、p-甲苯基葡糖苷酸和苯乙酰穀氨酰胺等,同時研究者還利用頸動脈超聲的方法對患者動脈中斑塊的積累情況進行了測定。

【8】Sci Rep:揭示腸道菌群影響宿主機體血糖和脂質水平改變的分子機製

doi:10.1038/s41598-018-19545-1

近年來,腸道菌群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關注,如今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會影響人類機體的多種生理學功能和疾病的發生;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熊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腸道菌群的改變對機體糖分和脂質代謝的影響,結果發現,腸道菌群所產生的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能影響機體的血糖水平和脂質濃度,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療法,通過靶向作用產生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的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

人類腸道中棲息著大約1000種不同的腸道菌群(大約有100萬億個腸道菌群),此前研究人員發現肥胖和非肥胖人群機體中的腸道菌群趨於不同,而且主要參與了宿主健康的多個方麵,這些細菌可能會影響宿主的能量消耗和脂質堆積,此外,研究者還發現,這些腸道菌群還與多種生活方式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比如2型糖尿病、諸如自閉症等神經性疾病、結腸癌等腸道疾病等。

能夠改變腸道菌群的其中一種因素就是抗菌藥物的攝入,如今研究人員越來越清楚,抗菌藥物能夠促進腸道菌群在數量和質量上變得失衡,而且這對機體的多種關鍵功能會產生多種影響,比如低血糖症就是一種非常嚴重但很罕見的抗生素攝入的副作用,實際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服用諸如加替沙星等類別的抗生素,而這些抗生素常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此外還有研究報道,在嬰兒期或幼年期服用抗生素會加速體重的增加。

【9】腸道微生物影響心髒衰竭的發生

新聞閱讀:

Wiping out the gut microbiome could help with heart failure

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對於機體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通過清除腸道的微生物種群會提高心髒的功能以及延緩心髒衰竭造成的心髒損傷的速度。

這一研究是基於腸道內微生物通過刺激造成一類特殊的免疫細胞數量的上升,進而導致心髒衰竭的發生。研究者們發現,對於誘導心髒衰竭的小鼠來說,飼喂抗生素能夠有效提高其心髒機能。

心髒衰竭意味著心髒難以提供維持機體正常運轉所需的血液量,目前美國境內有將近6百萬人患有心髒衰竭症狀,其中一半人群後續被診斷患有心髒衰竭。

此前作者們已經發現心髒衰竭患者體內T細胞會向心髒組織浸潤。炎症反應對於心髒疾病的發生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10】JCI Insight:腸道微生物預測肝硬化患者住院的風險

doi:10.1172/jci.insight.98019

根據最近由來自Virginia Commonwealth大學的研究者們做出的研究成果,腸道微生物能夠準確地預測肝硬化患者的住院風險。

在這篇最近發表在《JCI insight》雜誌上的研究上,作者們發現微生物的DNA以及RNA能夠準確地預測肝硬化患者90天內的住院風險。維生素DNA分析能夠鑒定出存活的以及死亡的細菌種類,但微生物RNA分析則能夠鑒定出代謝最旺盛的微生物種類。

根據美國NIH的報告,肝硬化是一類越來越嚴重的健康問題,全球範圍內的住院率與死亡率都在逐年上升。對此,來自VCU醫學院的研究員Bajaj等人認為腸道微生物組中致病菌與非致病菌的相對含量由於與炎症反應以及感染情況相關,因此可以作為預測患者住院率的準確指標。

關鍵字:腸道微生物組,機體健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