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暴露於社會衝突的心理壓力之下或會改變敘利亞倉鼠機體的腸道菌群。長期以來,人們都會說對事物有一定的“直覺”,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腸道如何與大腦對這些感覺進行交流,腸道微生物是一種生活在人類和其它動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有機體,其能夠向大腦發送信號,反之亦然。
此外,最近研究數據表明,壓力會改變機體的腸道微生物群,人們和其它動物所經曆的最常見的壓力就是社會壓力,這種壓力會誘發或惡化人類的心理疾病,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想通過研究來檢測是否適度的社會壓力能夠改變敘利亞倉鼠的腸道微生物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與在衝突性環境中“失敗”的動物相比,這種反應是否會在“勝利”動物機體中表現出不同。
倉鼠通常是研究社會壓力的理想動物模型,因為當其與其它動物配對時他們會快速形成統治階層,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將成對的雄性倉鼠放在一起,隨後其會快速開始競爭,最終決出勝者,而且這種狀態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倉鼠都會保持下去,隨後研究者對倉鼠接觸前後及進行9次相互接觸後的腸道微生物樣本進行采集並檢測,研究者對對照組的倉鼠也進行了樣本采集,由於這些倉鼠未進行配對,因此其並沒有社會壓力。研究者Kim Huhman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單獨暴露於社會壓力下就會誘發倉鼠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而這一結果類似於後期倉鼠遭遇更嚴重身體壓力所得到的結果,而且這種改變會隨著不斷重複暴露於壓力之下而不斷增加。
相比競爭中的倉鼠“贏家”而言,失敗者機體中常常會釋放出更高水平的應激激素,起初研究人員假設,這種微生物菌群的改變在失敗的動物機體中要比勝利者機體中表現更為明顯,研究者指出,更有意思的是,不管哪方獲勝,社會壓力所誘發倉鼠機體中微生物菌群的變化效應似乎是相似的,盡管勝利者和失敗者機體中受影響的腸道菌群會表現出不同,而社會壓力所帶來的效應似乎對於下屬動物而言表現更為明顯。
研究人員對動物進行配對前所采集的樣本進行分析後得到了一項有趣的結果,這些結果或能用來確定動物機體中預先存在的細菌似乎與動物在競爭中的勝負有一定關聯;研究者Huhman表示,這項研究非常有意思,我們似乎能夠利用某些腸道菌群來預測哪些動物會勝利/失敗。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機體中的雙向溝通機製或許是存在的,即壓力會影響腸道菌群,而且腸道中的特殊菌群也會反過來影響機體對壓力的反應;本文研究結果為科學家們闡明腸道菌群能夠調節機體社會行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後期研究人員還將深入研究來闡明其中所涉及的精確分子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