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小短假大家是不是都吃了不少好東西呀?有沒有三省吾身:我今天吃的熱量高嗎?運動了嗎?上秤重了嗎?不要怪小編紮大家心,實在是因為高脂、高熱量的飲食導致肥胖幾乎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不包括那些天賦異稟,基因特別的朋友),而肥胖帶來的一係列嚴重的後果就不用小編說了。
為了彌補對大家的傷害,接下來奇點糕要介紹一款有助於控製體重的益生元——菊粉,菊粉富含低聚果糖,可以從菊苣、菊芋等植物中提取得到,幾個月前,《Gastroenterology》雜誌上就已經發表過一篇菊粉可以幫助超重或是肥胖小朋友控製體重的研究。(頂級期刊發文:科學家首次證明益生元可以改善肥胖兒童腸道微生物,實現控製體重的目的 | 臨床大發現)
這一次,它又登上了《Cell Host and Microbe》雜誌,還完成了double kill。有兩個研究團隊分別發現,它一方麵改善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增加白介素22的表達,抑製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和代謝綜合征的發展[1];另一方麵還可以保護腸道黏液層受損,對潰瘍性結腸炎等粘液層相關疾病的防治有著重要意義[2],不過這一點,長雙歧杆菌這種益生菌也能做到。(此處請跟著小編大聲朗讀三遍:我不是廣告,我不是廣告,我不是廣告)
在2016年時,就有研究人員發現了高脂飲食是如何通過腸道微生物導致我們發胖的。小編幫大家複習一下重點:食物經過食道和胃到達腸道中,被腸道微生物分解,產生大量的醋酸鹽被腸道吸收後隨血液循環進入大腦,激活負交感神經係統,指揮胃釋放饑餓激素(ghrelin),達到“吃了還想吃”的效果。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醋酸鹽這種短鏈脂肪酸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可是這次的新研究有一個有趣的發現:補充菊粉改善了小鼠被高脂飲食“禍害”了的腸道菌群,抑製了肥胖的發展,可是這些都和短鏈脂肪酸無關[1]!
這就挺讓人意外了,短鏈脂肪酸作為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物,菌群結構得到了改善,通常產生的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也會增加,被腸道吸收,形成“良性循環”。所以如果短鏈脂肪酸這一環被掐斷的話,菊粉的效果應該會大打折扣才對。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了兩組小鼠同樣含有35%脂肪量的高脂飲食,其中一組額外添加了20%的菊粉,28天後,普通飲食(脂肪量5%)喂養的小鼠體重增加了近10%,菊粉組增加了20%,而單純高脂組增加了30%(不會有人問小編怎麼加了菊粉還是比普通飲食胖的要多吧?菊粉隻是益生元,不是仙丹)。
28天後,普通飲食(黑)、高脂飲食(紅)、菊粉+高脂飲食(綠)和高脂飲食+難溶性膳食纖維(藍)喂養的小鼠體重的變化(菊粉屬於可發酵性膳食纖維)
伴隨體重增加減少的還有脂肪細胞體積的減小、膽固醇水平的降低、血糖代謝障礙的減輕和脂肪肝發展的減緩。除了抑製肥胖和代謝綜合征,菊粉還恢複了小鼠腸道上皮細胞的增殖,減輕了炎症,阻止了結腸萎縮。
當然,還有一點大家都能猜到的,菊粉的補充重塑了腸道菌群。在這次實驗中,高脂飲食讓小鼠的腸道微生物載量減少了10倍,這說明高脂飲食是不利於腸道微生物生長的。而補充了菊粉的小鼠菌群的載量被完全恢複,它們的厚壁菌門/擬杆菌門細菌的比例和變形菌門的相對豐度也有所下降,這兩者的升高早在2006年就被證實是與高脂飲食和代謝綜合征相關[3],還有其他研究指出,厚壁菌門/擬杆菌門細菌的比例升高也是肥胖人群的一個特征[4]。
此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了腸道上皮細胞抗菌基因的表達,有助於抵禦微生物對腸道屏障的入侵和破壞。
從左至右依次為普通飲食、高脂飲食、高脂飲食+難溶性纖維素和菊粉+高脂飲食組小鼠Reg3γ的表達情況,Reg3γ是一種C型凝集素,具有抗菌、抗炎、促進細胞增殖等多種功能
接下來就要回到我們前麵說的短鏈脂肪酸上了,高脂飲食確實減少了它們的量,而菊粉又使它們得到了恢複。但是研究人員無論是想辦法在不改變腸道菌群的前提下抑製了它們的產生,還是敲除了小鼠的遊離脂肪酸受體GPR43,菊粉的效果都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那麼問題來了,菊粉是通過什麼機製發揮了效果呢?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了白介素22的增加,過去的研究也發現,白介素22受體被敲除後,高脂飲食介導的代謝綜合征會明顯加重[5],所以研究人員猜測,菊粉發揮作用可能與它有關。這次的方向是正確的,實驗證明,白介素22是菊粉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而且白介素22主要由嗜中性粒細胞和3型天然淋巴細胞產生,但是隻有3型天然淋巴細胞這條途徑才是菊粉所依賴的。
也就是說,菊粉會改善腸道菌群,誘導3型天然淋巴細胞分泌白介素22,加固腸道屏障,減少微生物的入侵和促炎基因的表達,保護高脂飲食小鼠遠離肥胖和代謝綜合征。
另一個研究呢,也是不好的飲食習慣挑的事,對於潰瘍性結腸炎這類炎症性腸病來說,西式飲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誘因,漢堡可樂薯條甜甜圈,高蛋白高脂高糖高熱量,可憐的腸道微生物根本經受不了這種打擊,這在前一個研究中也很明顯了。
改變的菌群結構對腸道粘液層也會造成影響。腸道黏液層是一道物理屏障,分為兩層,外黏液層有微生物定殖,內黏液層卻是幾乎無菌的。內黏液層有效地將微生物和酶等物質與腸上皮細胞隔開,形成一個保護層。粘液是由杯狀細胞分泌的粘液糖蛋白組成的,已經發現的粘液糖蛋白有很多種,比如Muc2、Zg16、Fcgbp和Clca1等。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了,西式飲食的頻繁攝入擾亂了腸道菌群,破壞了外黏液層,腸道的通透性增加,微生物就有了機會從外黏液層轉移到內黏液層,對腸道屏障造成進一步傷害。同時內粘液層的生長速度也變慢了,這是由於粘液糖蛋白Muc2的水平降低導致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嚐試將正常飲食喂養的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給了用抗生素處理過的西式飲食小鼠,發現腸道黏液層的問題得到了修複!而且他們發現,黏液層的增長速度與雙歧杆菌屬細菌的相對豐度增加有關。雙歧杆菌屬有很多大家熟悉的益生菌,比如長雙歧杆菌、短雙歧杆菌、嬰兒雙歧杆菌和青春雙歧杆菌等等。
這裏雙歧杆菌屬細菌相對豐度的變化可不是偶然,在後來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單獨補充長雙歧杆菌(NCC2705株)就可以恢複黏液層的生長,而菊粉作為雙歧杆菌屬細菌的“食物”[6],則起到了改善腸道屏障通透性的效果。
鑒於現在西式飲食在亞洲也越來越普遍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國家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也逐年攀升,如果這一研究的結果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也能得到驗證,那麼對於這些患者來說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編輯神叨叨
無論是菊粉還是益生菌,能起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作為膳食補充呢,是可以的,但是無論是減肥,還是治療炎症性腸病,目前都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們可以成為“絕對主力軍”,大家還是要理性看待,不要神化它們的功效,祝大家假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