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大學醫院的放射科在美國一直排在前五名,放射科主任N. Reed Dunnick是放射學界最大學會--北美放射學會(RSNA)的主席。密大醫院放射科的工作目標是追求卓越,在教學、科研和臨床方麵都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作為放射科醫生,去密大醫院參訪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夢想。
2013年9月,在協和醫院"百人計劃"項目的資助下,我有幸在密歇根大學醫院及醫療中心的放射科骨骼肌肉部門參觀學習了4個月。通過這次學習,我進一步掌握了骨肌係統的影像解剖及疾病診斷,並了解了密大醫院放射科醫學生的培養製度及工作流程。
密歇根大學創建於1817年,位於美國密歇根州,是美國曆史上最悠久的公立大學之一。醫院及醫療中心位於密歇根安娜堡大學城,由醫院主樓和多個醫療中心組成,曾入選2012-2013年度U.S時報"全美最佳醫院",位居密歇根州及大底特律地區第一名。
放射科住院醫的"5+2"培養製度
密大醫院放射科的住院醫要經過五年輪轉,第一年是在全院主要科室大輪轉,後四年在放射科內各個係統輪轉。放射科主要有頭頸、胸部、腹部、骨肌、兒科、普通放射、介入、B超及核醫學等部門,住院醫每一個月輪轉一個部門。住院醫主要負責寫讀片報告。低年資住院醫主要書寫X線、體部CT、頭顱MRI報告,而高年資住院醫則增加了體部MRI、血管介入及乳腺等內容。
放射科住院醫5年輪轉完成後要繼續做兩年的fellow。這期間可選擇放射科內某個自己感興趣的部門進一步學習。例如在骨骼肌肉係統的fellow,需要書寫骨肌係統X線、CT及MRI報告,在上級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各種操作,包括B超、B超引導下穿刺、活檢,CT或X線引導下穿刺、活檢,以及關節造影,還要值急診班。
除了日常工作外,醫院每周都有各種不同主題的"臨床-影像-病理"討論會,比如肉瘤、骨髓瘤等。fellow要提前拿到討論的主題名單,複習相關的影像資料,並和上級醫生一起討論,最後在討論會上發言。
經過五年的住院醫輪轉及兩年的fellow訓練,住院醫既具有各個學科影像學的基礎,又通過對某一專業領域深入學習,具備了診斷報告及常規操作等基本技能。在專業化的訓練下,他們很好的掌握了複雜的骨骼肌肉係統的影像解剖,幾乎能識別每一個層麵的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血管等結構,打好了診斷及介入操作的基礎。
密歇根特色的病例討論會
密大醫院放射科住院醫及fellow的成長離不開各種課程及上級醫生的病例教學。針對住院醫的課程多種多樣,包括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00-13:30的講座,不同專業還有早晨7:30開始的課程,各部門內還有各種課程。每周都有一位上級大夫選擇一個主題給fellow上課,內容廣泛,包括各種疾病診斷、征象的講解和B超、造影等各種操作的講解和實際演練。
醫院每天中午都有病例討論會,參加者包括上級醫生、fellow和進修醫生。骨肌組的主任非常重視每天的病例討論,每天都參加,即便不能到現場時也會通過實時通訊的方式參與討論。
病例討論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每位醫生把當天遇到的有意思的病例拿出來和大家討論;二是對第二天預約穿刺活檢的病例進行討論,相當於術前討論。
所有的教學形式中,最直接的帶教方式就是每天二線醫生簽報告,一個二線醫生帶教一個下級醫生。住院醫或fellow寫完報告後,上級醫生會和他們一起審核一遍報告。對低年住院醫,他們會從X線、CT、MRI的解剖講起,而高年住院醫或fellow則主要是針對病變進行講解。
密歇根醫院具有完善的PACS係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歸檔和通信係統),可以隨時在網上查閱臨床病史和各種檢查結果,從而有利於病變的綜合分析。當對某些問題不確定時,醫生們會及時上網查詢。
密大醫院的醫生都很樂於分享,平時工作中遇到好的病例,二線醫生會立即叫周圍的住院醫和fellow一起來看,並仔細講解。這裏的學習氣氛也很濃鬱,每個人在網上都有病例記錄本(Excel),隨時記錄自己遇到的好病例。
臨床科研兩不誤
密大醫院放射科的骨骼肌肉部門臨床工作很繁忙,每天要做平片近300份、MRI大約30份、CT檢查大約20-30份,此外還有超聲、介入檢查等。影像檢查都是前一天晚上或當天完成的,當發現有骨折等急症時,會立刻通過網上尋呼,聯係到臨床醫生,告知影像檢查結果。當對某個病例有疑問時,他們也能隨時聯係臨床醫生進行討論。放射科部分醫生有科研課題及基金,醫院會給這些醫生安排額外的科研班,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研工作。
我在密歇根
在密大醫院放射科學習期間,我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首先是語言,剛到密大醫院時,很多病變和解剖部位都有英文的特定稱謂,很難記憶,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慢慢掌握了常用的英語稱謂。
其次,除了常關注的那些結構外,我以前很少去注意其他結構。但事實上影像解剖就是放射科醫生的基礎,缺乏堅實的解剖基礎,很難作出正確的診斷。比如最常見的膝關節MRI檢查,密歇根的模板中常規就有"是否存在Baker囊腫及血管變異",這就要求了解Baker囊腫發生的部位,從而與其它囊腫進行鑒別,認識血管變異,並在報告中提示出來,以避免膝關節手術時傷及血管。
第三,我對於常見的病變診斷不夠細,如半月板損傷的類型,肩關節肩袖撕裂位於關節麵還是滑膜麵,這些細節的診斷直接關係到關節鏡如何進鏡。在密大醫院放射科學習期間,通過閱片室大夫每天的講解及病例討論,以及自己進一步係統的學習,我完成了膝關節、肩關節MRI解剖及常見病變的幻燈,對這兩個常見部位的解剖和損傷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密大醫院和協和醫院在發展過程中,根據自身不同的特點形成了不同的傳統和製度,但我們仍能夠從密大醫院借鑒很多理念。比如把對病變的分析與臨床結合起來,隻有了解臨床大夫需要什麼,才能把影像檢查解讀到位。這就需要放射科醫生不僅要會看片子,還要了解疾病的治療方法及隨訪目的。此外,病例討論的方式有利於創造分享和繼續學習的氛圍,從而實現大家共同提高。未來協和醫院建設完全院級PACS係統後,將會大大增進放射科與臨床各科室的溝通和信息共享,讓工作流程更加順暢,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