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肥胖或因腸道菌群“物種”少

作者:佚名 來源:信息時報 日期:17-06-26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發現,同樣都不愛運動,自己沒怎麼吃都容易胖,而身邊吃得更多的人反而依舊苗條。最近,國內研究人員找到了另一種答案——肥胖,還有可能是腸道微生物的問題。

肥胖病患起因或已經被發現

肥胖已成為世界性流行疾病,是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主要風險因子之一。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2012年我國成人肥胖率為11.9%,與2002年相比,上升了4.8個百分點;6~17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為6.4%,比2002年上升了4.3個百分點,超重肥胖問題在我國凸顯。

對於肥胖的原因,國內外研究人員從未停止過更深層次的研究。這次發布的成果,研究人員將焦點放在腸道菌群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華大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中國青年肥胖人群腸道菌群、循環氨基酸和臨床表型之間的關係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Medicine。

這項研究闡明了肥胖病的起因和發展的分子機製,為建立肥胖病精準分子分型和臨床轉歸精準預測提供了理論基礎。

預防治療肥胖可從腸道入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和肥胖之間存在密切聯係:1、腸道微生物可以改變宿主對能量的攝取和貯存,成為肥胖的一個重要環境因子;2、肥胖個體腸道菌群的物種多樣性和基因豐富度比正常人群偏低,擬杆菌門和厚壁菌門的比值也偏低;3、研究表明肥胖個體通過飲食幹預或者胃旁路手術(RYGB)降低體重後,擬杆菌門和厚壁菌門的比值升高;4、腸道微生物移植實驗表明腸道微生物和肥胖的發生發展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研究腸道微生物和肥胖的關係對肥胖的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

具體的作用機製如何?研究人員共采集了257個來自健康人群、肥胖人群、經縮胃手術治療後的肥胖人群的糞便樣本和臨床指標,通過宏基因組關聯分析等方法,進行肥胖相關基因的分類學研究和功能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肥胖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升高,促炎症因子、AAA和BCAA的產生增高。

隨後,為研究肥胖患者腸道微生物的改變與臨床指標相關性,科學家們又研究腸道微生物的改變與宿主代謝物的相關性,結果表明腸道微生物的氨基酸代謝可能會調節血液循環中的氨基酸水平,從而加重肥胖和代謝並發症的發展。

肥胖預測治療有了“中國版”

為進一步研究腸道菌群、循環氨基酸和臨床表型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對23例進行縮胃手術治療的肥胖患者進行為期3月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肥胖患者通過縮胃手術減重後,宏基因組和代謝組趨向於健康水平,為腸道菌群失調與肥胖存在因果關係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證據。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宏基因組研究所項目負責人揭著業表示,運用多組學方法預測肥胖進程和評估幹預效能已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我國此類研究非常匱乏。本研究是首次利用多組學方法研究中國人群腸道菌群與肥胖關係,通過建立了宏基因組和臨床指標的分類和預測模型以及預後判斷相關的組學特征譜。這也將意味著,針對中國人肥胖的精準預測和治療有了新的“本土版”。

此項研究的樣本及所有數據均將分別存儲於國家基因庫生物樣本庫及生物信息庫。所有研究數據,屆時可於國家基因庫官網(http://www.cngb.org)的統一檢索係統進行檢索查詢。

關鍵字:肥胖,腸道菌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