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見疾病,根據內鏡下食管黏膜有無糜爛或破損可以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NERD)和糜爛性反流病(ERD)。現將胃食管反流病的藥物治療進行簡單總結。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危險因素包括原發性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低下、食管裂孔疝、胃排空障礙性疾病、賁門和食管手術後、肥胖、過度飲酒、吸煙、服用藥物、心身疾病、便秘和家族史等。特異性症狀為燒心和反流。反流性食管炎多發於食管下段,肉眼所見為食管下段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但也有肉眼無異常所見,而組織學證實有炎症者。
必須滿足的條件
其病理組織學標準是:1.急性炎症所見有中性粒細胞浸潤;2.糜爛性炎症所見有上皮缺損;3.慢性炎症所見有間質纖維化。為:1.毛細血管增生擴張;2.肉芽形成;3.乳頭延長;4.上皮再生;5.基底細胞增殖;6.黏膜肌層肥厚消失;7.中性以外炎症細胞浸潤;8.水腫。其治療目標是緩解症狀、治愈食管炎、預防複發和並發症。是改變生活方式,規範藥物治療,慎重選用內鏡和手術治療。
對於胃食管反流病,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基礎治療,需抬高床頭,睡前3個小時不再進食,避免高脂肪飲食,戒煙酒,減少巧克力、咖啡、濃茶、酸性或辛辣食物的攝入。肥胖者減輕體重。而藥物治療適用於生活幹預無效的GERD患者,主要藥物包括抗酸劑、H2受體拮抗劑和PPI。
1.抗酸劑
可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減少酸性胃內容物對食管黏膜的損傷,改善GERD患者的燒心與反流症狀。氫氧化鋁凝膠10~30ml或氧化鎂0.3g,每日3~4次。但長期服用會產生便秘、腹瀉等副作用,目前多用複合製劑,可減輕副作用。
2.抑酸藥物
抑製胃酸分泌使目前治療GERD的主要措施,包括初始治療和維持治療兩個階段。
2.1 初始治療
(1)(PPI)
PPI藥物是目前治療各種酸相關疾病最有效作用最強的藥物,也是臨床上治療GERD的首選用藥。包括奧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蘭索拉唑和埃索美拉唑,替那拉唑和艾普拉唑是新型的PPI製劑。包括2014年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在內的諸多國內外指南均推薦PPI是治療GERD的首選藥物,並將8周常規劑量的PPI作為初始治療方案。PPI初始治療應1次/日,早餐前服用。1次/日效果欠佳者,尤其對夜間症狀者,可改為2次/日。對PPI反應欠佳者,增加劑量或改為2次/日或換用其它種類的PPI可改善症狀。
H2受體阻斷劑
(2)(H2RA)
適用於輕中度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H2RA(西咪替丁、雷諾替丁、法莫替丁等)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治愈率為50%~60%,燒心症狀緩解率為50%。但症狀緩解時間短,服藥4~6周後大部分患者出現藥物耐受,導致療效不佳。
鉀競爭性受體阻滯劑
(3)(P-CABs)是一種新型抑酸劑,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穩定性強的特點,對靜止狀態的質子泵亦有抑製作用。
2.2 維持治療
臨床資料顯示停用PPI半年後,食管炎與症狀複發率分別為80%和90%,故經初始治療8周,通常需采取維持治療,方法有減量維持、間歇維持、按需治療三種。關於采用哪種方法,需要根據患者症狀及食管炎分級來選擇藥物及劑量。
減量維持:
(1)減量使用PPI,每日1次,以維持症狀持久緩解,預防食管炎複發.
間歇治療:
(2)PPI劑量不變,通常隔日服藥,3日一次或周末療法,因間隔時間過長,抑酸效果較差,不提倡使用。
按需治療:
(3)僅在出現症狀時用藥症狀消失後即停藥。
在維持治療過程中,如果症狀出現反複,應增加PPI量以維持。個別患者若存在夜間酸突破(是指在每天早、晚餐前服用PPI治療的情況下,夜間胃內pH<4,持續時間大約1h),治療方法包括調整PPI劑量,睡前加用H2RA,應用半衰期更長的PPI等。
長期服用PPI需注意PPI的潛在風險。
3.促動力藥
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過程中,促胃腸動力藥可作為抑酸藥物治療輔助用藥。尤其適用於抑酸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伴有胃排空延遲的患者。可選用的藥物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4.黏膜保護藥
黏膜保護藥常用於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潰瘍患者,該藥可在食管粘膜表麵形成一層保護膜,並且中和胃酸、吸附胃蛋白酶和膽酸,促進損傷的修複和愈合,但臨床上一般不單獨用於GERD治療,通常聯合用藥。常用藥包括硫糖鋁、鉍劑等。硫糖鋁毒性低,長期服用可導致便秘,偶見惡心、腰痛等症狀。鉍劑種類多,應用廣泛,不良反應各有不同,常見反應為惡心、嘔吐等。
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藥物多種多樣,但是藥物的正確選擇、劑量的應用以及聯合用藥是治療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麵。治療過程中我們應遵循指南,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同時注重個體化治療。
參考文獻:
[1]韓菲,張曉嵐.胃食管反流病的藥物治療.臨床薈萃.2017,32(1):17-20
[2]童佳璐,尚占民.胃食管反流病治療的藥物選擇及注意事項.臨床內科雜誌.2016,33(6):371-374
[3]胃腸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