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趨勢。 2011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分別為23.03/10萬和11.11/10萬。其中,城市遠高於農村,且結腸癌的發病率上升顯著。 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屬於中晚期。 本文小編整理了1月以來具有突破性的結直腸癌研究,分享給大家,與大家一起學習進步。
【1】JAMA Oncol:科學家證實腸道菌群、飲食及結直腸癌發病之間的關聯
近日,來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和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機體大腸中生存的微生物或許在飲食和特殊類型結直腸癌發病的關聯中起到了關鍵的橋梁作用,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JAMA Oncology上。
文章中,研究者重點對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進行了研究,這種細菌是寄居在人類大腸中的常見細菌,同時其也被認為在結直腸癌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對超過137000名個體的飲食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並且對1000份結直腸癌腫瘤樣本進行具核梭杆菌的檢測,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穩健”的飲食療法,即富含全穀物和纖維的飲食能夠有效降低個體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包含具核梭杆菌),但如果缺失具核梭杆菌的話個體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似乎並無改變。
研究結果表明,遵循穩健飲食的參與者往往患腫瘤中富含具核梭杆菌的結直腸癌的風險較低,但他們並不會受到額外的保護來抵禦不含具核梭杆菌的結直腸癌。研究者Ogino解釋道,我們的研究提出了明顯的證據來表明,機體攝入的飲食能夠通過影響消化道中細菌的水平來間接影響個體患特殊結直腸癌的風險。
最後研究者Chan表示,後期我們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闡明個體飲食攝入、腸道中微生物群落以及其患癌三隻之間的複雜關聯,當然本文研究對於我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線索。
【2】BMJ: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對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的個體進行結直腸癌篩查的效果如何?
最近,頂級雜誌BMJ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者比較用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對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的個體進行結直腸癌篩查的有效性。
研究人員對隨機試驗(美國前列腺、肺髒、大腸和卵巢癌症篩查試驗(PLCO),意大利結腸和直腸篩查試驗(SCORE)以及挪威結直腸癌預防試驗(NORCCAP))進行了合並分析。研究人員將每一個隨機試驗在篩查時根據性別、年齡進行分層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數據進行彙總。這些研究對象納入研究的標準為:年齡55-74歲(PLCO),55-64歲(SCORE)和50-64歲(NORCCAP)。這些患者被隨機分組,分別接受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SCORE和NORCCAP)或兩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PLCO),或接受常規篩查(不幹預)。
在男性和年輕女性中,軟式乙狀結腸鏡是大腸癌篩查的有效工具。而對於年齡在60歲以上的女性來說,好處相對較小並且沒有統計學意義;對於這些女性來說,應該考慮選擇更有效的可以檢測出近端腫瘤的替代篩查方法。
【3】Sci Rep:鑒別出結直腸癌得以繼續惡化發展的新型代謝特性
日前,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大阪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闡明了結腸癌中穀氨酰胺代謝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穀氨酰胺代謝對於胰腺癌非常重要,但其對於結腸癌發生的重要性研究者卻知之甚少,而本文研究就解開了這一謎題。
文章中研究者Masamitsu Konno及其同事通過研究旨在闡明人類結直腸癌中代謝適應性對於癌細胞營養壓力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癌基因表達過程中的角色,研究結果表明,結直腸癌的代謝與胰腺癌中癌細胞的代謝並不相同,這取決於基因組的改變,而此前研究者並未闡明這一結果。研究者認為結直腸癌的代謝並不僅局限於KRAS的突變,當維持細胞TCA循環活性時在葡萄糖缺失的狀況下結直腸癌細胞依然能夠存活,而細胞的存活依賴於能量和活性氧產生之間的精細平衡調節,穀氨酸脫氫酶1(GLUD1)和SLC25A13在缺失葡萄糖的情況下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其還和腫瘤的惡性程度以及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表現直接相關。
GLUD1和SLC25A13在細胞的營養壓力上也至關重要,這兩種蛋白或許能夠作為新型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結直腸癌的新型療法。研究者Hideshi Ishii說道,我們發現,在葡萄糖被剔除的情況下結直腸癌細胞能夠得以生存,而且其對這種情況所產生的耐受性依賴於基因組改變,而不僅僅是KRAS基因的突變。代謝組學分析結果表明,這些癌細胞能夠維持TCA循環活性,而且在諸如上述情況下還能夠產生ATP。此外研究者還鑒別出了GLUD1和SLC25A13在營養壓力狀況下的新角色,這兩種蛋白和癌症惡化以及結直腸癌患者預後較差直接相關。
未來研究者或會以GLUD1和SLC25A13為新型靶點來開發治療難治的結直腸癌的新型療法。
【4】Oncotarget:科學家鑒別出能有效抵禦結直腸癌發展的關鍵酶類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targe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和石溪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在炎性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特殊蛋白,該蛋白或許能夠有效抑製腫瘤和結腸潰瘍的發生,這些疾病表現往往是在大腸炎相關性癌症(colitis associated cancer,CAC)中發現的,CAC是一種由慢性炎症誘發的結直腸癌。
文章中,研究者鑒別出了基質金屬蛋白酶(MMP9)的腫瘤抑製角色,MMP9屬於蛋白酶類家族成員,其能夠通過一種新型的機械途徑來充當細胞外基質組分的必要調節子;研究者Pallavi Garg教授說道,在慢性炎症的狀況下,MMP9能夠作為一線希望來抑製CAC中腫瘤微環境的進展。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結腸上皮組織中表達MMP9的轉基因小鼠進行體內實驗,隨後研究人員對攜帶MMP9或MMP9缺失的人類結腸癌細胞以及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進行體外實驗,結果發現,上皮細胞中表達MMP9的小鼠往往機體腫瘤出現較少,而且細胞凋亡水平會增加,即程序性細胞死亡的機會較多,過度表達MMP9的人類結腸癌細胞發生細胞增殖的頻率較低,而且DNA損傷發生率較少。
最後研究者表示,我們還發現,上皮細胞衍生的MMP9能夠通過激活MMP9-Notch1-ARF-p53軸通路來抑製CAC中腫瘤的產生,這種特殊的軸通路能夠增加細胞凋亡,開啟細胞周期停滯並且有效地對DNA損傷進行檢查。
【5】Gut:“刀尖上的舞蹈”:內鏡切除T1期結直腸癌
近期,胃腸病學頂級期刊Gut雜誌發表的一項由荷蘭T1期結直腸癌工作組開展的研究顯示,在正式手術前,經內鏡將高風險T1期結直腸癌(CRC)切除並沒有增加遠期不良結果。
T1期結直腸癌(CRC)的治療金標準是根治性手術,包括切除引流淋巴結。據統計,結直腸手術的死亡率在1%~5%,合並症發生率在30%,老年患者尤為突出。有日本研究提示內鏡切除對於無淋巴結轉移風險的T1期結直腸癌已經足夠,可能使19%~29%的結直腸癌免於手術。
陰性切緣、分化中等或良好、無淋巴或血管浸潤,黏膜下浸潤深度<1000μm,低級別腫瘤是與淋巴結轉移和局部複發低風險相關的因素。對於內鏡下發現的表淺黏膜浸潤性“息肉”,內鏡醫生難以判斷其惡性程度,因此不太原意進行內鏡切除。
理想狀態下,內鏡切除低風險T1期結直腸癌是較好的選擇,但是淋巴結轉移風險本身又難以判斷。問題來了,如果進行了內鏡下腫物切除,而後續病理證實存在轉移的高風險因素需要二次手術根治,那麼與一開始就根治手術相比,內鏡切除+二次手術是否會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
理論上,內鏡切除過程中破壞了腫瘤,如果遺留陽性切緣,不可避免的引起腫瘤細胞播散,增加了淋巴結轉移和複發風險。
【6】Gastroenterology:美國專家小組發布關於FIT用於結直腸癌篩查的推薦
近期,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發布了糞便免疫化學測試用於結直腸癌篩查的新的指南建議,並同時發表在《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Gastroenterology》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
“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MSTF)對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使用的推薦突出了其在結直腸癌篩查中的重要作用,” 印第安那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Douglas K. Rex博士說。“FIT的成本較低,對結直腸癌的檢測具有高靈敏度(70%-80%),對晚期腺瘤約有30%的靈敏度。”
此外,Rex和他的同事們確定,FIT在結直腸癌篩查中的特異性介於94%到96%之間,陽性預測值介於2.9%到7.8%之間(晚期腫瘤33.9%-54%)。
為了提高對晚期腺瘤的檢測,特別小組建議重複試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並且考慮到FIT用於大腸癌檢測的高陽性預測值,他們建議陽性FIT後進行結腸鏡檢查,而不是重複FIT。
“有序的篩查項目通常依賴於FIT篩查,”Rex說。“許多臨床醫生建議先用結腸鏡檢查,但那些拒絕結腸鏡檢查的患者應該每年進行FIT。
指南還推薦FIT的使用代替基於愈創木脂便隱血檢測試劑(gFOBT),因為數據顯示其結直腸癌和晚期腫瘤篩查的優越的靈敏度,和較好的依從性。
“臨床醫生經常會問使用哪種FIT,如何使用FIT以及評估陽性結果,以及是否需要在篩查方案中進行質量監控,”Rex補充說。“MSTF提供了基於這些問題答案的文獻和共識。”
【7】BOA:揭秘飲食、腸道微生物組和結直腸癌發生之間的關聯
最近對動物模型的研究證據表明,特殊類型的腸道細菌在結直腸癌的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腸道中微生物菌群失衡會誘發機體患結直腸癌的話,那麼基於飲食的治療性幹預措施或許就能夠通過改善機體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來降低個體的患癌風險。
近日,來自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雜誌BioResearch Open Access上發表的一篇題為“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Updates on Microbial Association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的研究報告就闡明了飲食、腸道微生物組和結直腸癌之間的關聯。
文章中,研究者Olivia Coleman和Tiago Nunes就討論了腸道微生物群落和機體結直腸癌發育及進展之間的關聯,以及二者之間關聯性的重要性和意義,當然這對於研究者們開發新型幹預措施來基於機體腸道微生物組降低個體患癌風險也提供了新的見解和思路。研究者強調了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保護效應,他們指出,益生菌和益生元能夠通過調節機體腸道微生物組的平衡和功能,來擴大產乳酸細菌的水平,從而達到抵禦結直腸癌的風險。
最後雜誌編輯Jane Taylor說道,這篇綜述文章為我們很好地解析了機體腸道微生物群落和結直腸癌發生之間的關聯,當然文章中研究人員也提出了潛在的治療方法和幹預性措施,這對於有效利用機體腸道微生物群落來開發相應的幹預措施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