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胰腺癌現已經成為全球第七大致死性癌症,患者五年的存活率不到5%。盡管臨床醫學的發展使很多癌症已經成為了一種可控甚至治愈的疾病,但非常遺憾的是,胰腺癌恰恰是科學家尚未攻克的癌症之一,該病從預防、診斷、治療到預後效果並不不理想,隨著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胰腺癌的發病率呈現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
近期胰腺癌領域研究又有哪些突破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各位!
【1】Nature:重磅!揭示貪婪的胰腺癌細胞逃避饑餓機製
doi:10.1038/nature19084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哈佛大學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胰腺癌細胞和小鼠開展實驗,發現胰腺癌細胞在致密的腫瘤中通過命令附近的支持細胞(support cell,即後麵提到的胰腺星狀細胞)給它們提供替代性營養來源,從而避免饑餓。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8月10日在線發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support tumour metabolism through autophagic alanine secretion”。
這些結果圍繞著當在正常情形下由血液供應的氧氣和血糖(即葡萄糖)處於短缺時,胰腺癌細胞尋找能量的獨特能力。這就是腫瘤內異常的細胞生長快速地消耗掉可獲得的資源時發生的情形。
這項新研究是首次揭示出胰腺癌細胞發送信號給胰腺星狀細胞(stellate cell),然後胰腺星狀細胞在胰腺中分泌物質從而為胰腺癌細胞生長提供支持。這會導致胰腺星狀細胞將它們自己的細胞組分降解為構造單元,如蛋白的構造單元是氨基酸(如丙氨酸),DNA的構造單元是4種堿基:A、T、C和G。胰腺癌細胞然後將丙氨酸轉運到它們的線粒體中,利用它作為替代葡萄糖的能源。
【2】PNAS:二甲雙胍聯合納米藥物是治療胰腺癌的好選擇
doi: 10.1073/pnas.1611406113
癌症研究人員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多種抗癌藥物組合的治療效果好於單種藥物治療。最近來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通過代謝組學的方法追蹤癌細胞非常依賴的一些代謝途徑,為開發特異性靶向這些途徑的抗癌藥物組合提供了科學證據,這種藥物組合中包括約翰斯霍普金斯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納米顆粒藥物。
"我們不能隻從一個角度對癌細胞進行打擊,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學會如何對藥物進行組合靶向正確的信號途徑是非常重要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Anne Le教授這樣說道。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從一種叫做BPTES的試驗性藥物開始,在此之前BPTES已經在多種癌症動物模型中得到檢測,都不能幫助減小腫瘤尺寸。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在使用傳統給藥方法的時候腫瘤組織中的藥物濃度不夠高而導致的。
【3】Cell:免疫細胞“起內訌”或促進胰腺癌惡化
doi:10.1016/j.cell.2016.07.046
日前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細胞間的內部衝突或可幫助解釋為何免疫係統會奮力識別並且攻擊胰腺癌,而遏製這場內訌或許就可以開發出潛在有效的胰腺癌新型療法。
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一種名為“γδT細胞”的特殊類型的免疫細胞,他們發現這類免疫細胞可以幫助抑製其它抵禦腫瘤的T細胞進入到胰腺腫瘤內部,如果沒有γδT細胞的幹預,CD4和CD8細胞就會不斷增值並且主動攻擊腫瘤,但不幸的是,免疫係統能夠產生大量的促腫瘤γδT細胞深入到腫瘤中,並且幹擾免疫細胞對腫瘤的攻擊。
免疫療法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即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係統來抵禦癌症,從而增強CD4或CD8細胞的活性,本文研究則表明,這種免疫療法或許就可以靶向應用於胰腺癌的治療中,除非γδT細胞被阻斷,不然CD4和CD8細胞就不能正常發揮功能去遏製癌症發展。研究者George Miller博士指出,標準的免疫療法或許對胰腺癌並不奏效,尤其是致死性的胰腺癌,如今我們獲取了更多信息來解釋其原因,機體主要的抗腫瘤防禦機製或許在胰腺癌麵前完全沒有作用。
【4】Nature:挑戰常規認知!科學家提出胰腺癌發生新機製
doi:10.1038/nature19823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挑戰了當前關於胰腺癌為何如此惡性的常規認知,胰腺癌更趨向於在晚期階段表現出來,研究者目前並不清楚為何很多胰腺癌患者發現疾病時往往是處於癌症晚期階段。
利用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研究小組在100個獨立的腫瘤中重建了胰腺癌的發展曆程,讓研究者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發現,很多被認為引發疾病的重要遺傳改變實際上會突然發生,就類似於創世大爆炸一樣。胰腺癌是一種高度惡性且致死性的癌症,據估計截止到2030年,胰腺癌將成為第二大引發死亡的癌症類型,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後往往非常困難,這也就強調了深入闡明胰腺癌發病機製的重要性。
研究者Notta博士說道,在很多年前當我們開始研究這個課題的時候,我們就想深入闡明為何在臨床上胰腺癌進展如此之快,這種癌症往往起源於局部性病灶,而且僅限於胰腺發病,從而快速開始轉移,目前如果不能夠將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同疾病的臨床證據相聯係的話,研究者一般很難發現胰腺癌的新型療法,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來揭示疾病的發病機製,同時對疾病相關的臨床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他們希望基於深入的研究後能夠解釋為何胰腺癌如此具有惡性且進展神速。
【5】Nat Genet:表觀遺傳變化讓遠端轉移的胰腺癌細胞更具生存優勢
doi:10.1038/ng.3753
一項多中心研究報告稱,對死於胰腺癌的病人腫瘤樣本進行的全基因組分析表明DNA上發生的表觀遺傳修飾能夠使一些胰腺癌細胞獲得生存優勢,據研究人員介紹,這些優勢能夠讓癌細胞在肝髒和肺這樣血液供應充足的器官繁榮生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癌症轉移會讓癌症變得非常致命,手術和其他治療方法無法發現並摧毀每一個癌細胞,對於胰腺癌來說尤為如此,在發生轉移之前一般很難檢測到腫瘤的存在。
為了更好地理解胰腺癌轉移灶的形成,紀念斯隆卡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從8位死於胰腺導管腺癌的病人身上收集了腫瘤組織樣本,樣本取自原位腫瘤和任何可以檢測到的轉移腫瘤。研究人員對腫瘤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尋找基因突變和DNA上發生的變化,在另外一篇發表的文章中他們報告稱並未發現與癌細胞成功轉移有直接關聯的基因突變。
【6】Nature:附帶致死性或有助開發出治療胰腺癌的新方法
doi:10.1038/nature21052
癌細胞經常剔除在正常情形下抑製腫瘤形成的基因。這些基因剔除可能也會影響相鄰的基因,這一事件被稱作為“附帶致死性(collateral lethality)”。這可能為開發治療幾種癌症的療法提供新的選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早期的癌症產生期間,當一種常見的腫瘤抑製基因SMAD4被剔除時,一種相鄰的代謝酶基因ME2(編碼蘋果酸酶2)也會被清除,這提示著蘋果酸酶抑製劑可能用作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deletion of malic enzyme 2 confers collateral lethal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學博士後研究員PrasenjitDey博士說,“在努力將治療策略從癌基因靶標擴展到與癌症產生不直接相關聯的靶標的過程中,我們鑒定出胰腺癌附帶致死性的弱點,而且在某些病人群體中能夠利用藥物靶向這些弱點。針對幾種癌症的基因組數據進一步提示著這種治療策略可能有益於很多癌症患者,包括胃癌患者和結腸癌患者。”
【7】Nature:重磅!鑒定出侵襲性胰腺癌細胞及其弱點
doi:10.1038/nature21064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病人源性腫瘤異種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PDX)和模式小鼠開展一係列臨床前實驗,鑒定出一種門衛蛋白(gatekeeper protein)阻止胰腺癌細胞轉化為一種極具侵襲性的細胞類型,並且也發現剔除這種門衛蛋白的療法能夠阻止這些癌細胞。這些發現有助為攜帶這種進展迅速的治療抵抗性的胰腺癌細胞亞群的病人開發出潛在的療法。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2月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ynthetic vulnerabilities of mesenchymal subpopulations in pancreatic cancer”。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基因組醫學係講師Giannicola Genovese博士說,“胰腺癌細胞的特征是顯著的可塑性,即讓這種惡性腫瘤非常難以治療的細胞變化。”
Genovese及其團隊發現在初始的致癌性驅動基因KRAS消失後,剔除SMARCB1基因會導致一小部分胰腺癌細胞發生變化而進入一種間充質狀態(mesenchymal status),即一種可移動的浸潤性細胞狀態。
【8】Sci Rep:安定藥為胰腺癌治療帶來新希望
doi:10.1038/srep39732
導管腺癌是最常見的一種胰腺腫瘤,這種疾病的康複率很低不僅是因為早期診斷存在困難,還因為缺少特異性的藥物治療方法。最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為導管腺癌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一直用於焦慮症治療的藥物分子能夠幹擾一種參與癌症發育過程的蛋白分子的活性。這個叫做Nupr1的蛋白與胰腺癌的關係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得到證明。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對超過100種已經得到批準用於各種治療用途的藥物分子進行篩選,將實驗技術與計算機模擬結合使得我們能夠發現一些與Nupr1相互作用的藥物。體外實驗證明這些篩選出來的化合物能夠降低腫瘤細胞的活力,抑製腫瘤細胞的遷移,完全抑製腫瘤細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我們將最有效的化合物用在異種移植的小鼠模型上證明這種藥物能夠完全阻止胰腺癌的發展。這種叫做trifluoperazine的分子一直用於焦慮症的治療,我們證明這種藥物還具有抗腫瘤作用,作用效果甚至好於最有效的化療藥物。”文章作者Bruno Rizzuti這樣說道。
【9】Cancer Res:天津醫科大學教授發現遏製胰腺癌轉移潛在靶點
DOI: 10.1158/0008-5472.CAN-16-2170
近日,天津醫科大學郝繼輝教授帶領研究小組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Research 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胰腺導管腺癌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腫瘤抑製因子,並對該分子如何發揮腫瘤抑製作用進行了探討。
郝繼輝教授是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胰腺腫瘤中心主任,全國胰腺癌診療專家組成員。他不僅在臨床中做出許多傑出工作,還帶領研究團隊圍繞胰腺癌進行了深入的基礎及轉化研究。
ESE3是ETS 家族的一個轉錄因子,在許多上皮組織的分化和發育程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項最新研究中,郝繼輝教授等人報道ESE3在胰腺癌中發揮腫瘤抑製因子作用,這是之前研究從未發現過的。他們觀察到相比於胰腺導管腺癌周圍的正常組織,癌組織中的 ESE3表達水平非常低,並且PDAC 中 ESE3表達水平下降與癌症發生淋巴結轉移和脈管侵襲的增加以及病人無複發率和整體生存率下降都存在密切關聯。
【10】PNAS:微環境改變胰腺癌細胞表觀遺傳和代謝 科學家找到解決方法
DOI: 10.1073/pnas.1620164114
就像種子生長需要營養和水分充分的土壤一樣,許多癌症都依賴於周圍的環境才能在體內繁榮生長。腫瘤微環境在腫瘤生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來自微環境的信號如何通過改變癌細胞代謝促進胰腺腫瘤生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
胰腺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很低,並且胰腺癌細胞容易對化療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產生抵抗,因此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之前有研究表明來自周圍基底細胞的信號既包括幫助胰腺腫瘤生長的支持信號也有幫助對抗癌症的抑製信號。為了了解胰腺癌細胞如何利用支持信號,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模擬胰腺癌細胞如何與基質密切整合從而進行生長。
“我們開發了一個培養係統,這樣我們就可以將人類胰腺細胞培養在添加或者不添加基質信號的三維環境中。”文章第一作者Mara Sherman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