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黏膜病變內鏡下剝離術治療專家共識

作者: 來源:醫師報 日期:13-01-14

  該共識重點包括:(1)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療效與風險;(2)條件與準入;(3)ESD 適應證;(4)ESD 禁忌證;(5)術前準備、操作過程、術後處理;(6)ESD 切除標本的評價及術後隨訪。

  ESD 療效評估的3 個定義為:整塊切除、完整切除、治愈性切除。治療風險主要包括出血、穿孔與疼痛。術者應慎重權衡患者利益與潛在風險,嚴格掌控操作適應證,采取必要防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ESD 適於早期食管癌/癌前病變、早期胃癌/ 癌前病變、早期結腸癌/ 癌前病變。相應的大小、分型需明確認識。

  有嚴重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礙以及服用抗凝劑的患者,在凝血功能未糾正前嚴慎行ESD。病變浸潤深度超過下層上1/3 的分期,屬ESD 相對禁忌證。

  操作過程中,在確定病變範圍後,距病灶邊緣3~5 mm 處進行電凝標記。對界限清楚的下消化道病灶,可不標記。操作後第1 個24 h 是並發症最易發生的時段,應密切觀察症狀及體征變化。對於術前評估ESD 範圍大、操作時間長和可能引起消化道穿孔者,特別是結直腸病變的ESD,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ESD 切除標本應以2 mm 間隔連續平行切片,並對完整切除的標本進行詳盡病理學檢查,以提高病理學診斷的準確性。癌前病變行ESD 後第1 年及第2 年各行內鏡檢查1 次,以後每3 年1 次連續隨訪。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專家協作組

關鍵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癌前病變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