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裏麵已經容納不下甜點了?腸道內的細菌或許正在告訴你什麼。11月24日,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稱,飯後20分鍾,腸道微生物產生能夠抑製動物食物攝入的蛋白質。研究人員們還展示了這些被注入小鼠和大鼠體內的蛋白質如何作用於大腦來降低食欲,表明腸道細菌或有助控製我們何時吃東西,以及吃多少。
這些新證據與當前食欲控製模型共存,涉及來自腸道的激素在我們感到饑餓或者吃飽後向大腦電路發送信號。這種細菌性蛋白質由“酒足飯飽”的共生大腸杆菌產生,首次發現這種蛋白質影響腸道-大腦信號(比如GLP-1和PYY)的釋放,以及激活大腦內的食欲調節神經元。
法國魯昂大學及INSERM的營養、腸道和大腦實驗室(INSERM's Nutrition, Gut & Brain Laboratory)的資深研究作者Sergue Fetissov表示:“現在有許多研究在探究不同病理狀態下菌群的組成,但是這些研究沒有探索這些聯係背後的機製。我們的研究顯示,來自大腸杆菌的細菌性蛋白質能夠參與到被身體用來發送飽腹感信號的相同分子途徑中,現在我們需要了解一個被改變的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這種生理機能。”
進餐時間為你腸道內的細菌帶來大量營養。作為回應,它們分裂並替換在糞便產生過程中失去的成員。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有趣的理論:由於腸道微生物依賴於我們為其提供生存環境,保持種群穩定對於它們而言是有利的。如果它們有一種能與宿主溝通的途徑,在它們沒有吃飽時促使宿主再次攝入營養成分,那麼,這將是有意義的。
在實驗室中,Sergue Fetissov及其同事們發現,攝入營養物質20分鍾後,腸道內的大腸杆菌較它們被“喂食”之前產生不同種類的蛋白質。20分鍾的時間似乎與一個人飯後開始覺得飽或累的時間相一致。對於這項發現,研究人員感到興奮,他們開始在喂食前和喂食後描述這種細菌性蛋白質。
研究人員們發現,饑餓和自由進料的大鼠、小鼠,在注射了小劑量喂食後產生的細菌性蛋白質之後,減少了食物攝入。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吃飽”的細菌性蛋白質刺激多肽YY激素(peptide YY)的釋放,這是一種與飽腹感相關的激素,而“饑餓的”細菌性激素則沒有。對於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來說情況相反,這是一種能夠刺激胰島素釋放的激素。
研究人員們接下來發明了一項實驗,能夠檢測一種“吃飽的”細菌性蛋白質的存在,這種存在於動物血液中的蛋白質名為ClpB。盡管進餐後20分鍾檢測小鼠和大鼠血液中這種蛋白質的水平沒有變化,但是它與腸道中ClpB DNA的產生相關,表明它可能將腸道細菌組成與宿主的食欲控製聯係在一起。研究人員還發現,ClpB增加神經元放電,減少食欲。饑餓和飽食中的其他大腸杆菌蛋白質的作用,以及來自其他種類細菌的蛋白質或能起到的作用,仍是未知的。
Fetisov表示:“我們目前認為,通過增加、刺激腸道飽腹感激素的釋放,細菌營養供應後在生理學上立即參與食欲調節。此外,我們認為腸道菌群產生能更長時間存在於血液中的蛋白質,在大腦中調整通路。”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1/151124143330.htm